癌友放療後小心皮膚炎!傷口多在右背部 這族群勿忽略

3165
編輯部 整理報導
癌友放療後小心皮膚炎!傷口多在右背部 這族群勿忽略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一般民眾比較熟知的是癌症患者在經過開刀切除腫瘤之後,通常需要做化療或俗稱「電療」的放療,全面性的不放過任何1個癌細胞;但其實除了在切除腫瘤後之外,有時候放療也可以在手術前來縮小腫瘤大小,使手術更容易進行,甚至是對於一些不適合手術的大腫瘤,放療可以用來縮小腫瘤尺寸,進而減輕症狀,使其他治療方法更容易進行。


約8成放療患者會出現皮膚炎 盤點放療對皮膚造成的6大傷害


高雄榮民總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魏楷哲指出,放射療法(放療)是1種治療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方法,利用高能量的輻射線來摧毀腫瘤細胞或者阻止其生長;或者像是執行心導管手術時,為了讓醫師不需要全身麻醉手術打開胸腔就能看清楚心臟血管與病灶的位置,就需要透過放射線來協助定位。


簡單來說,放療是1種重要的治療方法,可以單獨使用或與其他治療方法結合使用,用於治療癌症和其他疾病,以提高治療效果,並能減輕症狀,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品質。


魏楷哲表示,大約有8、9成的放療患者會產生放射線導致的皮膚炎,放射療法對皮膚可能造成多種不同程度的傷害,具體影響取決於輻射治療的劑量、部位、持續時間以及個人的皮膚敏感度,以下是一些放射療法對皮膚可能造成的傷害:


1.紅斑和脫屑放射線可能導致皮膚出現紅斑和脫屑,這是最常見的放射療法引起的皮膚反應之一;紅斑通常出現在接受治療的區域,可能會伴隨著皮膚脫屑和乾燥。


2.皮膚發炎症狀放射線可能引起皮膚發炎症狀,使皮膚變得紅腫、疼痛和敏感,這種炎症可能會在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幾週內持續發生。


3.水泡和潰爛在某些情況下,放射線可能會導致皮膚出現水泡或潰爛,有可能會造成感染風險增加。


4.色素沉澱放射線治療之後,皮膚可能出現色素沉澱,使治療區域的皮膚變得較深色或呈棕褐色。


5.毛髮損失如果放射治療區域涉及頭髮的部位,則可能導致該區域的毛髮損失,這種損失有可能是暫時性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


6.慢性皮膚變化長期接受放射療法的患者,可能會出現慢性皮膚變化,包括皮膚變薄、硬化和纖維化等。


為了降低放療造成皮膚的傷害,通常會建議患者保持治療區域的皮膚清潔和保濕,避免暴露在陽光下,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妝品或乳液,並遵循醫師的建議進行皮膚護理。


放射線會破壞DNA 不只是傷害表淺肌膚的燙傷


魏楷哲進一步說明,一般人可能會覺得放射線的傷害頂多就是灼傷肌膚,過一陣子就會好,但其實放射線還可能會深入傷害我們的DNA、蛋白質,對細胞造成傷害。放射線傷害分為急性跟慢性兩種,急性期可能在治療療程的這段時間,比如說療程是3個月,可能在第1、第2個月就開始出現,這是屬於急性傷害。


慢性傷害則可能當療程結束之後,舉例來說,有些患者是在療程後的3個月或半年,甚至更長期之後,可能會發生傷口潰爛、纖維化或其他病變,要特別注意的是皮膚一旦纖維化了,通常是不可逆的,所以,盡早發現放療性皮膚炎很重要。


放療性皮膚炎及早發現治療 可降低嚴重程度


魏楷哲表示,因為放療是治療腫瘤的一部分,即使腫瘤科醫師已規劃盡量減少對皮膚的傷害,但放療性皮膚炎還是無法完全預防。因此,提早發現症狀並趕緊治療和照護,就顯得十分重要,才能避免病情變得更嚴重,也曾能減少後續纖維化和發生潰爛的狀況。


因此,若是在放療之後沒多久,發現放射線照射區域的皮膚紅腫、疼痛、灼熱,甚至是開始潰爛,或是治療後一陣子後,開始出現類似像是皮膚濕疹情況,感覺癢、乾燥、刺激不舒服,千萬不要自己當醫師亂擦藥,一定要有警覺性,最好還是盡速找皮膚專科醫師做治療。


因為若是自行處理不當後,症狀有可能會加劇、變得更嚴重,尤其放射性皮膚潰爛有1個大問題,它不像一般傷口容易癒合,這種傷口因為有放射線破壞,癒合能力變得比較差,傷口常常難以癒合,甚至有可能需要做大手術重建。


做好清潔和保濕很重要 放射性皮膚炎照護注意事項1次了解


魏楷哲說明,放射線皮膚炎的照護很重要,包括要做好適度清潔,可輕柔地清洗放射治療區域的皮膚,使用溫和無香料和無刺激性的肥皂,盡量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妝品或護膚品;再來要保持皮膚濕潤,可使用無香料的濕潤劑或保濕乳保持皮膚濕潤,同樣的最好選擇不含酒精或其他刺激性成分的產品。另外,避免摩擦和刺激也很重要,避免穿著摩擦強力的衣物或使用粗糙的毛巾擦拭治療區域的皮膚;由於放射線治療後的皮膚更容易受到陽光的損害,因此應該避免直接暴露在陽光下。


▲放射線皮膚炎的照護很重要,應做好適度清潔,且盡量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妝品。(圖/常春月刊提供)


魏楷哲提出,台灣有很多人喜歡擦一些從國外帶回來的乳液,但有些人的體質對這一類的成分會過敏,反而會讓皮膚炎的症狀更加嚴重。所以,一般適度的清潔、保濕就足夠,如果在治療期間或之後發現任何皮膚問題,應該及時告知醫師或護理人員,以便他們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治療。


接受心導管治療患者 也是放射性皮膚炎高風險族群


魏楷哲表示,除了癌症放療患者容易出現放射性皮膚炎之外,接受心導管治療的患者是另一大族群。由於心導管手術需要靠放射線的協助去精準定位,因此,也可能出現放射性皮膚炎,不過,不是所有病友都會發生放射皮膚炎,肥胖、心臟血管慢性嚴重堵塞、和曾經多次接受冠狀動脈支架放置的族羣有較高的風險。 發生的部位不是在心臟周圍的區域,而多是在右上背,或者在下背部,這兩個位置。


這是因為心臟有3條主要的冠狀動脈供應供應血流,做心導管的目的就是要看清楚這3條血管的走向,所以放射線照射的方向角度就要選取最漂亮的角度,就如同我們在照相的時候,希望有一些黃金左臉、側臉等的最美的角度一樣。在看心臟血管的時候,選擇的角度常常是要從背上採取放射線,照射進入,才能看到最佳的位置,所以右上背或下背部的放射線傷害的比例是最高。


由於放射性皮膚炎不是照射當下立即發生,有可能要好幾個月之後才開始,剛開始症狀可能類似濕疹般的刺痛感,許多人並不知道心導管治療可能會造成這樣的傷害,於是就會開始做各種奇怪的處理,甚至因為癢而抓破皮,不但造成傷口,還加劇了皮膚炎的症狀,因此,在術前的告知和照護的衛教很重要,另外,術後一段時間(幾個月)如果背上皮膚有任何不適,回診時應告知心臟科醫師檢視。(文章授權/常春月刊)


文字編輯:連慧婷


# 首圖來源/常春月刊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南韓政府擴招醫學院名額 引韓國醫界怒火集體罷工抗議
▸小S公公心肌梗塞猝逝!3類人要嚴防 專家曝保暖3時機

▸轉載出處:常春月刊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