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癌全身17處器官都可能發生 賈伯斯因發生在胰臟病逝

12018
陳如頤 報導
這癌全身17處器官都可能發生 賈伯斯因發生在胰臟病逝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42歲鄒先生是一位配音員,從大學時期就保持健康飲食與運動的習慣,每天至少仰臥起坐和伏地挺身各100下。看似健康如鋼鐵人的他,卻在40歲這年有了巨大的改變——為了減重3公斤增加運動量,結果引發嚴重低血糖,甚至低至27mg/dL(臨床顯著低血糖:<54mg/dL,血糖警戒值:70mg/dL),就醫確診為長在胰臟上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住院長達1年,天天注射高劑量葡萄糖,直到年初接受精準放射標靶治療,恢復正常血糖與縮小腫瘤,才終於順利出院,回歸以前積極的生活狀態。


什麼是「神經內分泌腫瘤」? 成因為何?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會分泌荷爾蒙的惡性腫瘤。在台灣發生人數少,占所有新增癌症人口1%。衛福部最新110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國內神經內分泌腫瘤人數共計1,219人,只佔新發生癌症總數12萬1762人的1%。但近20年來,病友成長快速,激增13倍。根據台灣1份研究統計發現1996年至2015年共計7760個案例,此20年間,每10萬人發生率從0.244上升到3.162,成長約13倍,遠高於肝癌、肺癌、腸癌、乳癌——國人常見4大癌症。


至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成因,主要是神經內分泌細胞轉化而成的腫瘤,不同部位腫瘤細胞分泌過量的荷爾蒙後,可能導致產生相關表現症狀。過去曾被稱做「類癌」,2000年正式由WHO提出命名為「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 Endocrine Tumor, NET)。腫瘤可出現在很多器官如胃腸道、胰臟、甲狀腺、肺等,發展速度緩慢,但容易擴散至身體各處。


神經內分泌腫瘤人數暴增 注意10大症狀警訊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副秘書長、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姜乃榕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因神經內分泌細胞過量分泌荷爾蒙導致的惡性腫瘤。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110年癌症登記資料,台灣約有1,219個新增案例,雖然人數少,但有研究顯示,近20年確診人數快速成長約13倍,遠超過同時期的肝癌成長率1.29倍、肺癌1.56倍、腸癌1.83倍與乳癌2.75倍,因此呼籲大眾無論是常見癌症或像神經內分泌腫瘤這般的小癌,都應該重視。


特別的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發生在全身17處以上器官,且隨著發病位置不同而有變化多端的症狀,早期診斷困難造成拖延,統計顯示病友自發病到確診平均經過6年,且5成病友確診時已是發生腫瘤轉移,治療更複雜。


對此,姜乃榕醫師提醒,在所有器官中,最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原發處是胃胰腸,比例約5至6成,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便是因為罹患胰臟部位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而過世。民眾若莫名出現10大症狀警訊,例如熱潮紅、盜汗、低血糖飢餓感、腹瀉、反覆性胃潰瘍、發熱、咳嗽、氣喘、心悸與皮膚炎等,且症狀持續數個月,應盡快就醫詳細檢查與對症治療。


▲及早發現與治療!當心「神經內分泌腫瘤」10大症狀警訊。(圖/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病友關懷協會提供)


突破久無新藥的治療瓶頸 需要多重武器抗癌


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陳立宗理事長,本身也是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合聘研究員。他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以手術切除病灶為主,無法手術者可依疾病嚴重程度、腫瘤位置與是否轉移,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包括: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與精準放射標靶治療等。


陳立宗理事長進一步說明,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藥物治療已多年沒進展,病友經傳統標靶治療失效後,只能反覆接受化療與荷爾蒙治療,不僅改善效果有限,病友也因需長期往返醫院,飽受舟車勞頓之苦,生活品質深受影響。不過,隨著醫藥進步,目前也有精準放射標靶治療的選擇,可以幫助縮小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為病友帶來新希望。


中華民國核醫學學會理事長、臺北榮民總醫院核醫部核子醫學科主任王昱豐更進一步指出,近年核醫精準診療已陸續被運用於多種癌症的診斷,具有「診斷」與「治療」2合1的特性,像是治療前腫瘤位置的偵測、區別良性或惡性腫瘤、診斷腫瘤是否復發與遠處轉移的可能性;在癌症治療的運用則包括神經內分泌腫瘤、攝護腺癌、肝癌、淋巴瘤、甲狀腺癌與癌症骨轉移。


以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為例,過去治療後維持疾病不惡化通常僅能2至3年,但目前病友經荷爾蒙治療無效後接續核醫精準治療,有機會維持更久的疾病穩定期,整體存活期也有機會超過4年。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濕疹患者冬季能進補? 中醫師告誡:這些地雷食材別踩
▸「美顏針」不限中醫! 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推向國際化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