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連慧婷/新北報導】1名45歲的家庭主婦怡君(化名),每日忙於照顧孩子及整理家務,2年前手指出現莫名腫脹,且常常起床時感到全身痠痛,多次就醫都無法緩解疼痛,後來連騎機車或打開醬油瓶都出現困難,讓她苦不堪言。後來轉診到風濕免疫科,經診斷確認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檢查發現,她的手部關節異常突起,經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顯示肌腱已因長期發炎造成嚴重侵蝕,造成伸指肌腱斷裂,最後決定手術開刀修復。另外,因其發炎指數持續過高,評估後協助申請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介入治療,半年後成功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易破壞關節及韌帶 合併共病恐少活10年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蔡凱倫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1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發炎疾病,正常的關節裡有1層薄薄的關節滑膜細胞,主要作用是保護關節表面及潤滑,維持關節正常運動,若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會造成身體內的免疫系統亂掉,導致滑膜細胞異常增生和發炎,進而擴散到全身各個關節,特別是手指、手腕、掌指關節及指尖關節等部位,嚴重會導致關節永久變形,造成握持筷子、湯匙或進食等動作變得很困難,有些甚至會侵蝕韌帶,造成韌帶斷裂影響關節正常功能。
蔡凱倫醫師補充,類風濕性關節炎因長期慢性發炎,會影響關節功能及消耗身體營養素,引發關節外的併發症產生,例如心血管、大腦神經系統,或引發貧血、脂肪代謝、膽固醇升高及血脂異常,甚至會導致骨質疏鬆及憂鬱症。根據調查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合併上述併發症或共病時,壽命會比平常人少10歲。
接受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 大幅縮短診斷時間
蔡凱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進展相當緩慢,民眾不易察覺,建議平時可透過333法則先自我評估,若關節疼痛部位超過3個;晨間僵硬超過30分鐘以上及關節疼痛超過3週,就應立即就醫檢查。
專科醫師在診斷時會參考2010年歐美風濕病學會的建議,評估患者症狀持續時間是否大於6週、關節侵蝕位置程度及患者抽血的發炎指數(例如: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肽抗體anti-CCP等)來做綜合判斷,並透過X光片、核磁共振或骨骼肌肉超音波詳細檢查是否有關節侵蝕現象,其中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在診間就可以進行,大幅縮短疾病診斷時間。
▲蔡凱倫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進展相當緩慢,民眾不易察覺,建議平時可透過 333 法則先自我評估。(圖/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提供)
遵從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三部曲! 使用生物製劑緩解症狀
蔡凱倫醫師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可分為三部曲,第一部就是「救急症狀緩解」,醫師會使用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疼痛;第二部曲是「基礎打底免疫治療」,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減輕發炎症狀;第三部曲是採「高專度專一性治療」,也就是使用標靶藥物(針劑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藥物),可針對特定發炎物質或細胞進行專一結合,精準治療達到減少發炎和保護關節的目標。建議患者可以跟醫師充分溝通,選擇適合的治療藥物。
蔡凱倫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是1種免疫疾病,民眾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避免誘發疾病。除了不要吸煙及維持牙齒健康,減少有害物質刺激外,適當的飲食習慣、規律運動、保持愉悅心情、控制體重及良好的睡眠都可以幫助疾病管理和緩解症狀,治療期間要定期回診檢查和按時服藥,就可以擁有快樂的正常生活。
核稿編輯:陳珍妮
更多NOW健康報導
▸肥胖是萬病之源!錯誤減肥傷身 補充1元素助健康減重
▸晚期甲狀腺癌友問:我還能活多久? 醫師鼓勵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