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性關節炎注意 免疫制劑恐讓康復型B肝再發

2572
陳盈臻 報導
類風溼性關節炎
▲北榮長期追蹤1,494位康復型B型肝炎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結果發現部分患者發生嚴重肝炎。(圖/ingimage)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台灣B型肝炎患者眾多,將近2百萬人,有些人治療後變成康復型B型肝炎感染,沒有表面抗原(HBsAg),但核心抗體 (Anti-HBc)仍為陽性,雖然復發機率極低,但台北榮總臨床發現,如果長時間接受免疫制劑治療,可能會提高復發風險。


北榮長期追蹤1,494位康復型B型肝炎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結果發現,其中17位患者發生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陽轉(即已經消失的表面抗原再次出現),部分患者發生嚴重肝炎。


值得注意的是,從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到發生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陽轉的時間,短則2年,長則可達20年。此為國際間首次有關康復型B型肝炎感染的重要研究,已發表於美國胃腸病學協會知名期刊(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北榮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蔡長祐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為慢性關節炎,需長時間接受免疫調節的治療,包含一般口服的疾病修飾抗風溼病藥物或施打生物製劑,來延緩疾病的進程,減少對關節的破壞。


不過,這項研究發現,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陽轉發生機率雖然不高,但可能在長時間使用免疫制劑治療後發生,以致康復型B型肝炎的患者變成帶原者。


57歲女性為典型個案,10前年診斷為類風溼性關節炎,因口服抗風溼病藥物治療效果不佳,98年1月起接受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恩博)治療,剛開始反應良好,但效果漸漸變差,99年2月改以莫須瘤(B細胞抑制劑)治療,病人關節炎受到良好控制。


該婦人為康復型B型肝炎患者,持續追蹤肝指數、黃疸指數,每年也會追蹤B型肝炎表面抗原。106年8月此患者曾發生黃疸,肝功能也異常上升,醫療團隊再次驗B型肝炎表面抗原,不料竟已從陰轉為陽,B肝病毒量13萬9000IU/Ml,所幸及時接受抗病毒治療後順利康復。


北榮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提醒,長期使用免疫調節劑的患者,除了檢驗B型肝炎表面抗原篩檢出帶原者,也應檢測B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若為康復型B型肝炎也不要輕忽,除了定期驗肝指數及黃疸指數以外,至少每年追蹤B型肝炎表面抗原。


更多NOW健康報導
▸國內肺炎疫情雖已趨緩 防疫人員對登革熱仍不敢大意
▸網傳口含洋蔥可治口腔潰瘍? 專家打臉「假訊息」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