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傷害就醫人數比去年增1.6倍 農民上工4招預防熱傷害

3303
葉立斌 報導
熱傷害就醫人數比去年增1.6倍 農民上工4招預防熱傷害
▲今(20)日,衛福部國健署與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行政院農委會、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共同呼籲農民朋友,面對愈來愈發燒的地球,在農忙期間,也要時時注意預防熱傷害,減少熱急症的發生。(圖/國健署提供)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近日發生1名年約40歲的青農疑似因中暑而過世的不幸案例,目前我國農民約有100萬名,而7月23日將迎接大暑,前後幾天通常是1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刻,國健署提出4項要點預防熱傷害。


7月熱傷害累計達470人 去年同期多1.6倍


中央氣象局觀測資料顯示,台灣年平均氣溫於過去110年(1911至2020年)上升約攝氏1.6度;在四季分布上,21世紀初夏季長度已增加至約120到150天。根據衛福部「即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通報急診就醫資料,今年7月起截至15日,因熱傷害就診累計已達470人次,約為去年同期的1.6倍。同時,7月第1週全球均溫在1週內3次破紀錄,可能達到10萬年來最高的全球均溫。


今(20)日,衛福部國健署與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行政院農委會、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共同呼籲農民朋友,面對愈來愈發燒的地球,在農忙期間,也要時時注意預防熱傷害,減少熱急症的發生。


▲熱傷害共有5種,其中以熱中暑最嚴重,死亡率高達30%。(圖/國健署提供)


氣候炎熱慎防熱傷害 耕作前記得4招


國健署表示,熱傷害有5大類,到了最嚴重的熱中暑,死亡率高達3成,千萬不可輕忽。農民記得要做好遮陽、補水、休息與隨時留心這4招,以保護自己免於熱傷害:


▸耕作遮陽:戴上斗笠、遮陽帽與太陽眼鏡,或者穿著長袖、袖套及攜帶毛巾等。


▸適度補水:建議每小時補充2到4杯(240c.c.)的水分與電解質(鹽分)。


▸休息片刻:適時到田區適當的遮蔭處休息,下田避開上午10點到下午2點。


▸隨時留心:多注意身體狀況及留意附近農友的情況,不適請立即休息,必要時需送醫診治。


跨部會公私協力 氣象與農保結合推廣衛教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代理局長程家平表示,「健康」及「天氣」是民眾日常生活高度關切的2件事情。中央氣象局、中央研究院與國民健康署已合作開發「樂活氣象」APP中的「健康氣象」單元,針對高溫、低溫、溫度變化、心血管相關疾病與天氣間的關聯,提供全民更多健康氣象資訊及預警服務,以提前防範準備,照護個人健康。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龍世俊分析2000年後全民健保資料後發現,當「綜合溫度熱指數」大於34度時,中暑相關的熱傷害案例便急遽增加。當「熱指數」小時值大於或等於32、34、36及38度時,以黄、橘、紅、紫分別代表「注意、警戒、危險、高危險」等熱預警等級。她也曾於7到8月在農事工作場所觀測發現,早上8點到下午5點「熱指數」的整體小時平均值都達「注意級」,需提高警覺與自我保護。


熱傷害嚴重恐昏迷 記得看APP並調整工作時間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說明,農業不分4季,即便是炎炎夏日,仍需要在戶外或溫室等高溫環境下作業,農民職業災害保險從107年11月開辦,截至112年6月,仍有22件因中暑、熱痙攣或熱衰竭等熱傷害造成的職業災害給付案件。農業委員會積極透過強化氣象資訊於農業的應用,達到強化極端氣候下的防災與調適,進而提高農業經營的韌度,促進農業永續發展。


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葛謹醫師也特別提醒,熱傷害初期,皮膚乾且發紅、體有熱感、心跳加快、體溫升高、呼吸加快,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昏、頭痛、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農友務必注意並預防熱傷害,如有熱傷害初期症狀,不可輕忽。除了應儘早送醫治療外,後續農民職業傷病的認定,可至各醫療機構之職業醫學專科醫師提供協助。


▲國健署提醒,上午8時到下午5時的熱指數,整體小時平均值超過32度。(圖/國健署提供)


「大暑」將7月23日在來臨,國健署提醒農民在忙著採收時,可以多利用「樂活氣象」APP了解所處田地的「熱指數」預報,彈性調整工作時間,以避免熱傷害。若是趕時間採收,也要注意減少太陽直接曝曬時間,多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以降低健康風險。


核稿編輯:連慧婷


更多NOW健康報導
▸進出冷氣房誘發鼻過敏發作 杜絕「冷氣病」醫揭1療法
▸國衛院揭新冠病毒誘發血栓炎症機轉 首創重組蛋白破解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