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過去我們關注確診者或居隔者的心理健康,卻忽略照顧者(同住父母或室友)的心理健康。照顧者可能因為生活受影響,對確診者說出「為什麼別人都不會確診,就你確診」、「你就是一直出門到處跑,不乖乖待在家才會感染。」等遷怒言論。臨床心理師以精神科個案的照顧者為例,提出建議:照顧者可找親友協助,不論是經濟援助或是輪流照顧都可以,且雙方應該要互相體諒且盡量溝通,如溝通時經常措辭嚴厲或口氣不佳,可改用寫字方式。
照顧者壓力更大 時間也更長
恩主公醫院臨床心理師魏仲琳表示,精神科患者需要家屬照顧,相對於個案,精神病患的照顧者壓力更大、時間更長且更壓抑,照顧者也經常與個案有摩擦。
魏仲琳也分享過去遇到的精神科案例:1名大學生罹重鬱症,因時間並不短,經常唸到一半就休學,父母的不諒解日益嚴重,指責他故意不去上學;這些狀況使親子關係非常緊張,常有爭執,個案的情緒也愈加不穩。
同時因個案有輕生舉動,母親需長時間陪伴他;當時醫療團隊盡可能向這位母親說明個案的狀況並作精神疾病的衛教,也請個案同理母親,「讓她知道:媽媽很辛苦壓力很大」。
雙方應互相體諒 也可考慮「換個方式」溝通
對照到疫情,照顧者可能會認為居隔者害他不能出門,或有類似的想法。魏仲琳表示,照顧者也要站在居隔者立場,理解居隔者自己不是願意的,且他現在的健康狀態不佳以外,也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除了照顧者要多一點包容,居隔者也要體諒對方;「互相同理很重要」。
另一種情形是,同一家庭的照顧者受居隔者影響而不能出門工作;如果經濟有困難,建議向社福機構求援,或是聯絡信任的親友,「不只是經濟上的支援,輪流照顧也是個選項。另外親友也可給照顧者情緒上的支持,傾聽並同理他們,在情緒上有較多的疏導與依靠,情緒穩定下來,摩擦也會減少。」
此外外很多磨擦是因溝通的不足與誤會,因此雙方都應該適當表達想法與感受,避免指責或批評的態度;如擔心溝通時容易失控,也可以改用文字筆談等替代方式,「讓對方了解自己很重要。」
❤【NOW健康】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請給自己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專線:1995
更多NOW健康報導
▸賽車教父廖老大自曝錯誤減重黑歷史 靠胃切手術瘦下來
▸腸胃藥列輕症居家照護常備藥 長期服用傷胃嗎?藥師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