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猝死的風險更大,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風險也會隨之提高。(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你曾因為枕邊人打呼,吵得讓你睡不著的經驗嗎?其實更應該擔心他是否罹患了睡眠呼吸中止症,最近有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的猝死機率增加1倍,研究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MJ Open Respiratory Research)。
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前任主席Kannan Ramar博士表示,如果呼吸道在睡眠時反覆受到阻塞,導致呼吸暫停,那就屬於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會增加罹患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和心臟衰竭等疾病的風險。這項研究證明了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檢查、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性。
在這項研究中,賓州州立大學的團隊審查了22項研究,其中包括全球約42,000多名患者。內容顯示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猝死的風險更大,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風險也會隨之提高。
賓州州立大學的助理教授和流行病學家Anna Sentongo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切斷細胞的氧氣供應,導致體內抗氧化劑的失衡。研究人員表示,這將會損害細胞,並加速衰老,導致許多健康問題。該研究的作者認為,這項新發現強調了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迫切性。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的說法,持續性使用陽壓呼吸器(CPAP)是中度至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標準治療方法。透過睡眠時佩戴的面罩提供穩定的加壓氣流,保持呼吸道暢通,同時恢復正常的氧氣量。其他治療選擇還包括從軟顎、懸雍垂、扁桃體或舌頭去除多餘組織的手術。
編輯:陳盈臻
更多NOW健康報導
▸抗憂鬱藥物可能引發耳鳴? 專家揭密與血清素濃度有關
▸老花眼看近變清晰別高興太早! 有可能是白內障在作怪
延伸閱讀
-
長期打鼾恐罹癌及猝死 上呼吸道鼻腔及口腔重建解危機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927弘光耳鼻喉科院長、博仁綜合醫院耳鼻喉暨頸部外科主任、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許文龍表示,睡覺時會發出鼾聲,可能代表其肌肉位置不正確,入睡時的肌肉張力下降,呼吸道受到擠壓,軟顎和舌根震動發出了聲音。若鼾聲及呼吸停止超過2分鐘,便會因為缺氧過久而導致腦部壞死。 -
小心嬰兒睡眠中猝死!讓寶貝好好睡 國健署提供5指引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2746父母總是盡其所能想為寶寶打造舒適的睡眠環境,讓嬰兒可以好好睡很多時間。但很多新手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仍有許多不正確的觀念,國健署呼籲家長遵守「5招安心睡」:不趴睡、不用枕、不同床、不悶熱、不鬆軟,讓寶貝健康平安的長大。 -
定期運動可以防止記憶力下降 這有氧運動最容易被低估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2087研究的主要作者Kenneth P. Dietrich 藝術與科學學院的臨床與生物健康心理學博士生Sarah Aghjayan表示,從研究來看,每周運動大約3次,持續至少4個月,就可以得到情節記憶能力的好處。 -
天冷猝死案件激增 醫師示警:3類高危險族群特別注意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664這一波寒流真的很有感,全台宛如急凍島,各地疑似天冷猝死案件激增,這一兩天全國至少74人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最年輕者僅38歲。醫師提醒,務必注意保暖,一旦出現胸悶、心悸、冒冷汗、噁心、想吐,需儘速就醫。 -
Omicron只是小感冒不用怕? 感染後恐出現永久性疾病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595世界衛生組織的Maria Van Kerkhove表示,任何的長期影響通常會在最初感染症狀消失後90天左右出現。整體來說,從一些估計中發現,通常有超過3分之1的 COVID-19患者會出現一些長期COVID症狀,包括:疲勞、腦霧、呼吸急促、焦慮和其他問題。如果因為COVID-19而住院的患者,則更有可能出現永久性的疾病,而且別以為輕症沒關係,研究顯示,即使在輕微感染後也可能發生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