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李蔚萱/台北報導】患有中度憂鬱症的小樺(化名),長期以來都服用抗憂鬱藥物控制,病情雖好轉許多,然而近幾個月卻發現開始出現耳鳴,影響日常生活。對此,耳鼻喉科醫師表示,雖然耳鳴多以中老年人為大宗,是內耳血液循環不良,或耳神經退化所引起,但根據刊登在《細胞學報告》(Cell Reports)的研究發現,抗憂鬱藥物也有可能引發耳鳴,不論是甚麼原因引起的耳鳴,都應該及早就醫確認病因,才能在早期接受治療。
耳鳴跟大腦聽覺中樞底部的「耳蝸核」異常有關,有研究團隊發現,當實驗小鼠服用抗憂鬱藥物後,血清素濃度會上升,耳蝸核中的某些細胞卻變得過度敏感,即使在安靜的空間中,耳朵卻感覺有許多聲音嗡嗡作響。因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建議,若憂鬱症患者發現服藥後出現耳鳴症狀,應立即與醫師討論,斟酌是否需要換藥,或是搭配服用治療耳鳴的藥物。
李宏信醫師補充,除了藥物影響,還有許多原因會導致耳鳴。包括老化、壓力、疲勞,或是長期處於高分貝的噪音環境中,都是可能引發耳鳴的危險因子。根據臨床經驗,通常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耳鳴成因大多是過度疲勞、壓力大、用腦過度,或是在噪音環境下工作等。
耳鳴症狀若不積極治療,若等到耳鳴聲音越來越大聲,頻率越來越密集,且發作時間會越來越長,到最後恐怕會有失聰危機。至於耳鳴發作時間和嚴重程度又可分為5期:
▸第1期:初期患者僅在夜深人靜時,偶爾聽到耳鳴。
▸第2期:白天不會出現耳鳴,但到了夜晚,整晚都可聽到耳鳴。
▸第3期:除了夜晚會聽到耳鳴,白天也會偶爾聽到。
▸第4期:24小時,不分晝夜都會出現聲響。
▸第5期:最嚴重也最危險,耳鳴變成尖叫聲或極大聲響,讓人精神備受煎熬。
李宏信醫師指出,在正常情況下,初期耳鳴的患者,3個月內只要多休息,調整生活作息,清淡飲食,其實大多可不藥而癒。病情超過半年以上的患者,則需耐心服藥6至12個月,病情也可獲得控制。即使是有多年病史的患者,只要耐心服藥1至2年,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改善。
李宏信醫師進一步說明,治療耳鳴會先使用血管擴張劑,來打通內耳的血液循環,待血液暢通後,再給予滋養神經的營養劑,活化受損的內耳神經,使其恢復正常功能,避免血管過度收縮,防止內耳缺血、營養失調。其他應配合規律作息、適時舒壓、遠離高分貝音量。
家醫科醫師李政道強調,臨床上醫師會根據造成耳鳴的症狀調整用藥,但要改善內耳血液循環和供血情況,並不如想像中容易,因此要耐心服藥,耳鳴就會逐漸改善。三高患者也要控制好指數,以免使耳鳴惡化。
更多NOW健康報導
▸天熱不敢買香蕉怕熟透、變軟 學會這招保存可以放更久
▸久站腳底起水泡能擠破? 皮膚科醫師示警擠破水泡下場
延伸閱讀
-
新冠藥物領取簡易化 指揮中心:65歲以上輕症評估可用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264全台疫情升溫,指揮中心目前已簡化領取新冠肺炎藥物的流程,提升民眾取得藥物的便利性,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提醒,口服抗病毒藥物對象並非只有中重症個案,65歲以上無症狀、輕症,經醫師評估也可以使用。 -
講座報名/耳鼻喉科名醫開講 戰勝耳鳴、眩暈和鼻過敏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257台灣季節變換時,日夜溫差變化大,很容易誘發過敏症狀,鼻過敏與鼻竇炎都是國人常見的疾病,發作時的症狀包括流鼻水、流鼻涕、鼻塞和頭痛。 -
方向錯了當心戳進腦袋! 小兒科醫師教你如何正確快篩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313近來不少人都有用家用快篩的需求,包含居家隔離者或是檢疫者,也需要用家用快篩。戳鼻子成為人人的日常,但是你真的「戳」對了嗎?小兒科陳木榮醫師在FB分享正確的快篩方式,如果走錯方向就戳進腦袋了! -
陳時中曝「未來確診免居隔」 追加劑接種率高就有希望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537今(2)日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上,陳時中首度透露,現在政策非清零,而是自己做健康管理。未來將走向「免居隔」,確診者只要自己休息即可返回工作崗位。 -
疫情下職場壓力逾7成民眾有感 專家建議培養舒壓習慣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300近期台灣感染 COVID-19 確診人數大幅日增,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多所學校停課改為居家線上課程,許多企業也重啟分流、居家上班,這也讓許多民眾的心情隨著疫情變化大幅起伏。根據董氏基金會去年在疫情三級警戒期間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民眾面對疫情變化與局勢,41%成受訪者感到「悲觀」,且情緒狀態以「擔心」占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