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金森氏症是1種運動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患者會出現肢體僵硬、顫抖、失去平衡感等相關動作障礙症狀。(圖/ingimage)
為減輕巴金森氏症患者就醫之經濟負擔,中央健康保險署繼自104年1月1日將「深層腦部刺激器」納入健保給付,並於次年(105年)7月1日放寬給付規定,取消終身給付1次的限制後,全民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日前開會決議,「深層腦部刺激器」所需使用之導線、導線延長線及導線固定蓋等3種組件一併納入健保給付,並於108年8月1日起實施,估計每年有近300名病患受惠。
巴金森氏症是1種運動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患者會出現肢體僵硬、顫抖、失去平衡感等相關動作障礙症狀;但臨床對於無法藥物控制的患者,會建議以外科手術進行深層腦部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簡稱DBS),藉由電刺激調節視丘下核的異常活性,控制不正常的腦神經訊號,便成了另1種治療選擇。
健保署考量病人裝置「深層腦部刺激器」(俗稱脈衝產生器、電池)後,除了植入於鎖骨下之電池外,還需要植入1組細長的電極導線,藉著產生電流來控制調節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而後者目前仍需自費。為保障民眾就醫權益及提升醫療品質,經慎密評估及蒐集資料,已爭取預算提案同意裝置「深層腦部刺激器」所需之導線、導線延長線及導線固定蓋等3種組件也一併納入給付,並自108年8月1日起實施。
健保署說明,巴金森氏症病人是否需植入裝置,必須經由醫師臨床評估是否符合適應症。健保給付該項導線之組件,限裝置深層腦部刺激器患者使用,以申請一次為限。估計健保1年挹注7千多萬點預算支應,有281人次受惠。未來會持續將醫療資源運用於涵蓋不同科別領域的病患共享,精進醫療照護品質及守護全民健康福祉。
延伸閱讀
-
講座報名/腦中風有前兆? 神經醫學專家談預防與保健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400中風常見的症狀是甚麼?如何預防,遠離中風的危險因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蔡睿蘋將於5月7日星期六下午,受邀財團法人台北醫學大學校友會教育基金會、綠杏文化事業基金會、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的邀請,為現場民眾分享「眩暈、頭痛、手腳麻是腦中風前兆?專家談腦中風的預防與保健」。 -
歌后詹雅雯罹巴金森氏症 醫曝高危險群50歲以上要小心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1413金曲歌后詹雅雯曾提過自己有巴金森氏症,左腦中度萎縮並且在2個月內瘦8公斤。巴金森氏症向來是不少人聽過,卻常與阿茲海默症搞混的疾病。而該疾病是50歲以上相當常見的疾病,看到長輩走路駝背、或有點拖著腳走、容易跌倒等運動障礙,建議要及早就醫,延緩惡化。 -
嘉惠兒童病友4項新藥納入健保給付 1張圖表完整告訴你
醫藥衛生 / 全民健保1467健保署藥品組組長戴雪詠表示,決定給付兒童治療用藥時,安全性與耐受性乃是第一考量,2月17日藥物共擬會議決議開放、放寬下列4項藥物給付。 -
C肝有可能變肝癌!健保新藥治癒率高 早篩檢遠離肝癌
癌症新知 / 肝癌1510C肝新藥治癒率達98%,而且治療藥費約18萬元全由健保給付。健保署表示,以往健保給付的C肝全口服新藥,醫師必須具有消化系專科資格才能處方用藥,為了讓民眾可以在居住地就近接受C肝新藥治療,及避免篩檢確診C肝後必須轉介其他院所治療而失聯,健保署在去年10月22日公告全面取消處方C肝新藥的科別限制,目前參與C肝新藥健保給付執行計畫的醫療院所家數,與開放科別限制前相比,從659家增加到802家。 -
「染疫康復者整合門診」上線 第24期疫苗預約狀況說明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514衛生福利部辦理「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簡稱「康復者整合門診」),感染COVID-19的病友在隔離後6個月內需要跨科照護,就可以掛整合門診尋求協助。另外,第24期疫苗預約在今日上午10時開始,至下午1時已經有14萬人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