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標靶新藥 7月納入健保給付

6450
【NOW健康 林雁茹/台北報導】
三軍總醫院核子醫學主任醫師諶鴻遠
▲三軍總醫院核子醫學主任醫師諶鴻遠(右)為響應世界甲狀腺日,開啟「甲狀腺健康面對面」網路直播活動,與民眾線上交流甲狀腺衛教資訊,並提供民眾正確衛教訊息與專業建議。(圖/公關照片)

如果突然爆瘦、體重減輕、頸部突起腫塊,要提高警覺,有可能是罹患了甲狀腺癌!多數患者因早期未壓迫氣管及鄰近組織而不易察覺,通常是透過健檢、醫師觸診或超音波才發現,此時多半已有至少1至2公分的腫塊,若控制不佳,或是未依照醫囑定期追蹤檢查,後續可能出現莫名奇妙的聲音沙啞,甚至每況愈下,直到合併呼吸、吞嚥困難及久咳不癒等甲狀腺癌晚期症狀。現在已有健保給付標靶藥口服新藥治療,讓癌患能減輕負擔且有效控制疾病,提升存活率並能改善生活品質。

三軍總醫院核子醫學主任醫師諶鴻遠說明,甲狀腺癌以乳突型和濾泡型最為常見,目前針對甲狀腺癌的治療方式,初期以手術切除為主,若甲狀腺癌很小,經評估後可考慮局部切除單葉;若腫瘤較大或合併有其他風險因子,仍需全部切除。甲狀腺全部切除術後會視情況進行單次或多次碘131治療,放射性碘會集中在癌細胞中,有助殺死癌細胞但不影響其他組織器官;此外,病患須持續補充甲狀腺荷爾蒙,以抑制癌細胞再生成。

甲狀腺癌術後追蹤必須利用影像學和抽血做檢驗,以確認是否仍有癌細胞殘存,若發現腫瘤持續生長或復發,甚至合併遠端轉移,就要評估再次手術,或者採用碘131治療。如果兩者皆無法有效控制腫瘤,就會考慮局部電療,但面對晚期或廣泛轉移性腫瘤時,就需要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才能達到控制全身癌症的效果。

諶鴻遠醫師以二位開刀和放射碘治療無效的甲狀腺癌病患為例,其中一名病患罹癌不到10年,腫瘤已大到破出頸部足足將近20公分。因為無法呼吸、放置氣切管,腫瘤也無法吸收放射碘,正子影像中顯示頸和肺部皆有腫瘤。而另一名病患則是開刀後做放射碘治療,暫時清除癌細胞,但過陣子腫瘤又復發,癌細胞已轉移到肺部。二名病患最後均採用新型標靶藥物進行治療,前者頸部腫瘤縮小至8公分,後者的肺部腫瘤消失,頸部腫瘤近乎消除,癌細胞獲得良好控制。

目前治療甲狀腺癌有效的口服標靶藥物有2款,其一為去年已通過健保給付晚期甲狀腺癌的「蕾莎瓦」,以及今年7月納入健保給付的「樂衛瑪」,皆適用於放射碘治療無效的癌患。前者只能緩和控制腫瘤生長,且有皮膚起泡破皮的手足症侯群等副作用;後者不僅大幅降低這類副作用,每天僅需服用1次,臨床試驗近9成癌患的腫瘤能獲得緩解或控制,尤其對於腫瘤生長快速的晚期癌患,樂衛瑪具有快速控制的優異效果,部分患者恐有蛋白尿和高血壓的反應,仍須由醫師評估癌患的體質與承受副作用的程度,再決定是否使用。

諶鴻遠醫師提醒,甲狀腺癌病患在治療和檢查期間的禁忌,包括每日必須限制碘含量小於50微克,約為正常人的五分之一,每周適量食用魚蝦類等海產類食物即可。但甲狀腺全切除及兩側淋巴後,接受放射碘診療前約10至14天內必須限制食用海鮮,部分癌友血液中甲狀腺球蛋白抗體過高,以致無法抽血評估,腫瘤生長時,富含碘的海帶、紫菜應少食,昆布熬成的拉麵湯頭亦須留意,建議不應過度節食減輕體重,造成鈉、鉀離子異常反而不利抗癌治療。若接受放射碘治療的女性,至少需等待4至6周再懷孕,才能確保母體和胎兒的安全。

諶鴻遠醫師補充,近30年的臨床經驗發現,甲狀腺切除後的病友會自行服用人蔘、靈芝、薑黃和特殊藥草等提煉品或褐藻、海藻膠等抗癌補品,非但無助控癌,有人長期服用反而造成甲狀腺球蛋白抗體異常,停用就恢復正常。醫學研究發現,甲狀腺癌的成因與環境和基因遺傳因素有關,日常應均衡飲食、適當舒壓,減少暴露於環境汙染中,不忘定期健檢,才能及早發現病情並醫治。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