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得到疝氣的比例較低,但痛起來還是很要命!台中80歲陳奶奶日前感到肚子腫脹、想吐,且食慾不振,半年多來清瘦身形更顯孱弱,赴醫檢查原來是腹股溝疝氣所致,但奶奶自認年紀大,加上正值農曆7月「擔心被抓走」,經家人苦勸才同意接受「微創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術後快速恢復好氣色,讓家人鬆了一口氣。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羅文鍵表示,男女性罹患疝氣的比例約為1:9,不少婦女會因腹壓增加,如懷孕、排便、劇烈運動或體重太重等原因,導致小腸不斷擠壓,造成「腹股溝疝氣」,如未及時治療,疼痛與麻木感經常伴隨疝氣症狀,恐怕會日益加重,嚴重時甚至還會影響行走。
醫師發現患者當初是剖腹產子,一度懷疑是腸阻塞造成,但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奶奶一截小腸卡在腹股溝,若不盡快處理,恐造成腸子壞死會有生命危險,故經勸說後,奶奶終於克服心魔接受手術,術後恢復良好,奶奶也慶幸當初有聽醫生的話。
羅文鍵解釋,腹股溝疝氣多為人體老化,造成腹股溝結構鬆脫,加上腹內壓上升所致,因疝氣不可能自行痊癒,一旦疝氣囊推不回腹腔內,容易導致腸梗塞、腸壞死等情況,嚴重時恐會致命,故當患者得了疝氣,都會建議積極透過手術治療,雖然許多年長者擔心術中產生併發症,寧願忍痛也不願開刀,但只要術前接受完整評估、檢查,民眾不必太過擔心。
羅文鍵指出,藉由「微創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在患者肚臍下方打3個0.5到1公分的小洞,再透過3D人工網膜修補裂開處,有助於術後網膜與體內組織癒合,讓腹股溝後壁更加堅實,手術時間約1.5小時,因傷口小,大多2天即可出院,不用再為疝氣所苦。
羅文鍵提醒,老年人因腹部肌肉較為鬆弛,若長期搬重物、便祕、長期咳嗽或腹部出力,一旦腹部出現膨脹感,或鼠蹊部、陰囊有突起,即可能是腹股溝疝氣,此時應立刻就醫治療,術後也應避免提重物,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避免便秘、感冒等,才能讓傷口恢復得快。
延伸閱讀
-
搬重物、肥胖當心「脫腸」 嵌頓性疝氣腸子壞死恐要命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715疝氣就是俗稱的「脫腸」,是當部分內臟(最多是小腸)經腹壁肌肉或筋膜的破洞或缺損向外不正常凸出的現象,常發生在鼠蹊部上方、肚臍、腹部等部位。依照發生部位而有不同的名稱,如臍疝氣等;其中又以鼠蹊部的腹股溝疝氣最為常見,約占所有疝氣中的9成。 -
7旬嬤「該邊」鼓起腫塊 罕見股疝氣找上生產多胎婦女
兩性關係 / 女人幫2479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蕭子玄表示,透過病史詢問發現,患者生育過5名子女,後來因疏於運動,體型變得較為肥胖,加上年輕時從事勞動力工作,造成腹內壓增加,經理學檢查發現,患者腹部下壓用力時,在大腿與腹部的交接處,組織會從下方股骨窩處由上往下突出,所幸腸子、腹腔網膜等組織尚未穿過股環組織脆弱部份,免於腸子壞死的風險。 -
中老年男性面對攝護腺肥大 何種情況該接受治療?
兩性關係 / 男人幫2845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王世鋒說明,攝護腺肥大是中老年男性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病率隨著年紀而增加,因為攝護腺體積逐漸增大,導致排尿障礙愈來愈嚴重。攝護腺肥大症狀可分為2大類:(1)為排尿症狀,例如排尿細小困難、間斷排尿、要用力一陣子才尿的出來;(2)則是儲尿症狀,主要包括頻尿、急尿、尿失禁及夜尿。 -
傷口錯誤包紮造成潰爛 溼性敷料加速癒合少增疤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2994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羅文鍵表示,當出現急性傷口時,老一輩民眾的傳統觀念往往是先以優碘或雙氧水清潔傷口,認為塗抹雙氧水產生的泡沫代表有效殺菌,但此舉其實反而會破壞肉芽組織,降低皮膚再生能力,此時若再以四環黴素或紅黴素藥膏塗抹,恐又造成細菌的抗藥性,更加不利傷口癒合。 -
阿嬤墜腸腹痛發燒嘔吐 腹腔內小腸卡入腹股溝險喪命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2267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肝膽腸胃外科醫師陳博彥表示,成人腹股溝疝氣的常見成因有2大類:(一)是隨著年紀增長,下腹壁肌肉老化,相對變得鬆弛。(二)則是來自長期持續或間斷性腹部壓力的增加,例如慢性咳嗽、便祕、腹水、負重的勞力工作或重量訓練等。這2大類狀態會導致腹腔內的器官(小腸、大腸、膀胱、大網膜)掉入腹股溝內,形成腹股溝疝氣,台語俗稱「墜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