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置換人工髖關節 滿意度提升

1029
【NOW健康 陳葒冠/台北報導】

  當髖關節受到酗酒或類固醇影響,造成缺血性壞死,或因為先天發育不全,造成關節提早磨損,使得年輕人就有關節炎而造成行動困難。雖然人工髖關節置換已經是常規手術,但因為年輕人活動力大,植入人工關節多年後,磨損仍然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骨科主任陳弘毅表示,因為年齡老化造成退化關節炎,必須進行髖關節置換時,手術中主要問題與骨質疏鬆,以及骨頭形狀比較有關係,如何植入一個合乎病人大腿骨粗細的人工髖關節,在現代骨科技術已經不是大問題。

  陳弘毅指出,人體不是機器,第一次置換的人工關節壽命若是只有十多年,第二次置換的人工關節壽命常常只有第一次的一半,第三次則更少。除非是固定不良或是感染造成不得已必須翻修再置換以外,植入人工關節所使用材質,在不斷研究改進中都已盡量減少摩擦係數,以追求使用壽命更長為目標。

  目前醫療市場上所使用的人工髖關節摩擦係數最低有兩種:第一種是精密陶瓷頭對陶瓷碗,第二種則是精工磨成的金屬頭對金屬碗。兩者摩擦係數相差不大,都比人類自己原有軟骨頭對軟骨碗摩擦係數要低近十倍,因此可使用年限大幅增加。

  人類髖關節是一個球在碗中旋轉的關節,因此目前標準人工髖關節基本結構可以分成四個部份:大腿骨部份有卡入股骨髓腔中間的金屬莖以及放在莖上的頭,骨盆部份有固定在髖臼的金屬碗以及卡在金屬碗中負責接觸面的塑膠碗,由頭在塑膠碗中旋轉達到活動目的。

  主要關鍵是為了植入股骨髓腔中間的金屬莖,一定要把原有股骨頸切除,才有辦法做到。對股骨頸沒有任何破壞的人而言,切除股骨頸雖然是不得已方式,但終究是一種不必要傷害,因此英國人發明表面置換人工髖關節,提供第三種選項。

  所謂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設計構想出發點,就是在不要切除股骨頸,因為關節破壞都只有在軟骨表面。所以置換時可以只把壞掉表面磨除,再換上人工製作關節表面即可,現在技術改進,已經可以完成。近來國內已經引入,因為技術較為困難,醫療市場上並不常見。

  陳弘毅強調,陽明醫院骨科在十多年前已經為多位年輕病患植入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歷經多年追蹤,成效良好。最近更替一位跌倒而造成早期置換關節鬆脫病患,進行翻修重新置換,結果相當令人滿意。

  人工髖關節的破壞,常常造成病人生活大破壞,置換後宛如新生。但是因為人工髖關節金屬頭或陶瓷頭一般都比較小,脫臼機率較高,病人關節活動角度因此受限,比如不能坐在太低椅子上等,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因為金屬頭大小跟原有關節大小相同,脫臼機率大幅下降,因此病人活動幾乎完全不受限。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