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技製藥的機會

923
【許英昌】
  永齡基金會以大筆捐贈台灣大學發展癌症醫院及生醫研究,在寧靜的學界中注入一股強心劑,也引起國人重新審視台灣生技製藥的未來發展。發展生技製藥非易事,生技著重研發而製藥善於行銷,更有別於其它高科技。第一,價值鏈及產品週期長,且須注入龐大資金,產品包括新藥及儀器等。製藥過程中,從尋找確認先導物、臨床試驗到經FDA核准、不僅得跨領域整合,平均約需十二年及八億美金;第二,充滿不確定性,一萬個化合物中,僅有一個成為藥物;上市藥品中僅三○%產品能回收研發成本,且得面對上市後用藥安全及回收風險。

  過去幾年來政府積極推動生技製藥產業,從中草藥、臨床試驗中心、到生醫園區等大手筆計劃,卻也面臨見樹不見林,科技無法深耕的困境。民間企業則朝製造學名藥、生醫服務及養生保健等進入障礙不高退出門檻低的方向發展。多年來台灣累積基礎生命科學實力,無法凸顯於生技製藥產業上的競爭力,反觀韓國、中國及新加坡已急起直追,是政策上無法定一或是領導者的無心呢?著實令人納悶。

  哈佛商學院匹薩諾(Gary Pisano)教授發現生技公司即使擁有關鍵技術,往往因規模小財務困難,無法面對風險管理,他並提出一嶄新經營模式,強調生技與製藥得相輔相成,方有助於科技產業化。生技提供大藥廠新技術以維持產品競爭力,相對之下,大藥廠協助生技 公司降低研發,製造及行銷成本,進一步整合人才、技術、資金、管理及市場上的應用。最近美國Alnylam及Isis合資以開發調控MicroRNA為主的藥物,即是最好證明。永齡基金會創舉,更透露出兩點重要訊息,第一,大財團鼎力支持利垂直整合,以癌症醫療服務為主,間接帶動生醫研究,彌補基礎研究與產業界的間隔;第二,活絡經營手腕,跳開傳統僵化的商業模式,延攬主流菁英,開譬管理新契機。

  然而如何從生醫服務切入研發平台創造新價值呢?可從四個角度切入。第一,從嘗試錯誤中尋求新分子藥物,如抗排斥藥(Cycolspor in)及威而剛的發現;第二,開發「類似已知」藥物,例如從已知藥物的結構、吸收及傳遞上做些改變,已超過二○○種和盤林西林類似結構的新抗生素;第三,對整體細胞訊息調控機制了解後,從已知目標中,設計小分子,如血癌新藥基利克;第四,利用基因療法,更正錯誤及瑕疵的基因。

  如何推動台灣發展生技製藥發展?第一,從基因及蛋白質組研究,專注國內常見疾病,找出新生物標定物,配合電子產業,開發新試劑及儀器。第二,開發藥物應以知識經濟為主軸,朝學名藥差異化或舊藥新用上思考,以增加附加價值,發揮國內學習能力佳、製藥品質高及成本控制優的長處。第三,引進國外大藥廠及人才技術平台,藉以帶動國內研發製造行銷水平,第四,訓練領導與管理人才,了解產業需求,學界技術及政府政策,整合產業價值鏈認知。

  總而言之,慈善捐款照顧癌症病患功德無量,更有助於發展生醫研究,然而產學需整合,生根非一朝一夕,能否掌握機會面對挑戰向上提昇,需要遠見創意與勇氣,求新求變方能茁壯生根,創造新契機。

  (作者為英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