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糞便潛血檢查 可預測大腸癌死亡率

3344
【NOW健康 黃筱雅/台北報導】
免疫糞便潛血檢查 可預測大腸癌死亡率
▲免疫糞便潛血檢查(FIT)是一種利用人體血紅蛋白抗體,檢測糞便中潛血反應。(圖/ingimage)

國內實證調查研究發現,利用腹部超音波進行社區大規模族群篩檢,可以降低肝癌死亡率達37%。而免疫糞便潛血檢查的數值大小,不僅與大腸癌發生有關,依照第一次檢測值大小,可預測未來大腸癌的死亡率。

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廖朝聖表示,新光醫院、彰化縣衛生局攜手合作,以腹部超音波進行社區大規模族群篩檢,結果證實,篩檢行動可顯著降低死亡率達37%。這對於國內未施打B型肝炎疫苗的30歲以上民眾,特別是屬於肝癌高發生率地區的彰化,可說是一大福音。

免疫糞便潛血檢查(FIT)是一種利用人體血紅蛋白抗體,檢測糞便中潛血反應,廣泛運用於大腸癌篩檢,台灣地區是全世界少數國家以FIT進行族群篩檢的國家。

廖朝聖醫師指出,免疫糞便潛血檢測值與大腸癌的死亡率具關聯性,並劑量效應(Dose Response Assessment)。這項研究針對18萬5743名40歲以上等國內兩個社區民眾進行長期追蹤,發現檢測值越高者,其大腸癌死因的可能性也相對增加。在檢測值超過450ng Hb/mL以上,其大腸癌死亡風險為檢測值1至19 ng Hb/mL的12倍。

在另一項大規模社區調查研究則發現,首次免疫糞便潛血檢查陰性,檢測值小於100 ng Hb /mL,檢測值大小可預測未來大腸癌的發生。這項研究針對4萬4324名40至69歲社區長期追蹤,發現檢測值在100ng Hb/mL以下,檢測值越高、發生大腸腫瘤的危險性也增加。

這項研究同時發現,第一次檢測結果為陽性反應、但拒絕接受大腸鏡檢者,發生大腸腫瘤的危險性最高;而首次檢測陽性、但大腸鏡檢結果為正常者,發生大腸腫瘤的危險性最低。

廖朝聖醫師認為,目前衛生福利部推動50歲以上民眾定期接受大腸癌免疫糞便潛血檢查,只要根據第一次所得檢驗值,便能預防大腸癌發生及死亡、並延長壽命。

廖朝聖醫師建議,應將潛血檢測值結果分類為低、中、高三等,對於首次免疫糞便潛血檢查陰性者進行危險分層,除了可喚起檢測值較高者預防大腸癌發生的危機意識,還能針對接近切點值100ng Hb/mL者,進行客製化篩檢。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