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53歲何先生,因腹痛、發燒及黃疸就醫,經檢查發現為膽管結石及總膽管狹窄,無法經由膽胰管內視鏡移除結石。醫師說明各項治療建議後,何先生選擇以膽管置放支架引流膽汁,惟需定期檢查及置換支架;並因結石未清除,導致膽管反覆發炎,需經常住院治療,嚴重影響日常工作及生活。台北榮總引進免開刀電震碎石術(Electrohydraulic Lithotripsy),何先生接受治療後成功移除結石,終於擺脫反覆發炎、重複住院的困擾。
▲膽結石示意圖。(圖/台北榮民總醫院提供)
膽管結石切除術後風險高 支架只能每3個月反覆更換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李癸汌醫師表示,以往針對膽管結石太大或膽管結構異常的病人,僅能在阻塞的膽管放置支架進行膽汁引流,或手術切除部份膽道。但切除部份膽道後需與腸道做吻合,風險較高且可能出現術後併發症,如膽汁滲漏或腸沾黏等,至少需住院7日。
另隨著人口年齡的老化,多數膽道結石的患者年紀較大且常合併多種慢性病,並不適合進行手術。如果選擇單純置放支架只能緩解膽汁阻塞的問題,無法完全根治結石的問題,加上支架會隨著膽汁的積累造成堵塞,患者只能每3個月反覆進行支架更換。
小探頭針精準碎石 無須開高且風險較低
李癸汌醫師說明,電震碎石術(Electrohydraulic Lithotripsy),使用不到1毫米的探頭進入膽胰管內視鏡,醫師可直視針對結石狀況,利用電擊爆破所產生的水波進行脈衝碎石,將碎石移出膽管,隨糞便排出病人體外,脈衝的能量隨著距離遞減,不易對膽管內的組織造成傷害。
平均所需時間約1小時,快則20分鐘,大部份患者僅需1次治療,不需開刀,減少手術風險與併發症,安全性高,僅需住院2日,恢復期及住院期短,並使用拋棄式膽胰管內視鏡,完全杜絕交叉感染的風險,對於高齡合併多重慢性疾病不適合進行手術患者尤佳,為困難膽管結石治療新選擇。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耳鳴與糖尿病有關? 每10名耳鳴患者就有1人是糖尿病
延伸閱讀
-
血小板低下當心幽門桿菌造成! 不積極治療胃癌恐上身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619部分經健康檢查發現,有些輕微血小板低下的民眾,平時沒有明顯症狀,但胃卻經常感覺到不舒服,經檢查發現感染幽門桿菌。研究發現胃幽門桿菌可能帶有某些抗原類似血小板結構,讓免疫細胞誤認血小板是外來物,經由抗生素等治療消除幽門桿菌,就能讓血小板恢復正常。 -
胸痛冒冷汗以為是主動脈剝離 就醫檢查竟是總膽管結石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299收治此病患的蔡松茂醫師表示,總膽管結石的症狀常見會有上腹痛、發燒及黃疸,像羅先生這樣以心窩痛的表現較為少見。 -
何止腹瀉?便秘脹氣都是腸躁症 醫:年齡不同症狀有別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1264月19日世界腸躁症日,在台灣腸躁症盛行率約10%至15%,超過百萬人都有此困擾,很多人都以為腸躁症就是無原因腹瀉,但醫師特別提醒,不同年齡層,在腸躁症的病徵表現有所差異,包含腹瀉、便秘、脹氣等,成因有可能是慢性病前兆,臨床會針對不同病人,會給予個別治療方式。 -
肛門卡「石頭」難解! 醫揭:便秘有可能是大腸癌徵兆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006規律一段時間把廢物排出體外,對很多人來說是很日常的生活習慣,但你可曾遇過雖有便意卻發現好像有石頭卡住的情況,怎麼用力或使用干油球都沒用,只好到醫院緊急求助,小心極端便秘很有可能是腸道疾病徵兆,絕對不能等閒視之。 -
蒼藍鴿打臉愛莉莎莎喝油排石 專科醫師:恐讓膽石變大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1818農曆假期,台大兒科醫生「蒼藍鴿」在網路打臉愛莉莎莎「喝油排石」之說,起初愛莉莎莎不甘示弱,又拍攝影片予以反擊,不料,遭到醫師們圍剿,痛批其傳遞錯誤醫療知識,甚至有網友到衛福部網站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