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政翰表示,一名52歲男性過去只有高血壓,某日清晨發現突然右側偏癱口齒不清,送來醫院急診,診斷為急性腦栓塞同時也發現有心房顫動現象,經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後仍然沒有打通該血管,最後甚至還動用心導管方法在阻塞的血管局部施打血栓溶解劑,雖然最後血管已被打通,但是腦部所受傷害有些已不可挽回。
目前在臺灣被用來預防血栓形成的口服用藥可分成抗凝血劑和抗血小板用藥,這兩類藥品各有優缺點,抗血小板用藥每日劑量固定,藥物濃度固定,因此病人的服藥順從性較好,但是對於高危險群病人預防血栓形成的效果較差。相反地,抗凝血劑預防血栓形成的效果較佳,但是因為藥物的安全治療濃度範圍較窄,病人必須規則定期抽血追蹤藥物濃度,導致每個人每日抗凝血劑劑量可能都不一樣,所以病人的服藥順從性可能會較不好。當抗凝血劑的藥物濃度過高又可能導致易出血傾向,由於這些考量,醫師可能會根據病人的臨床和非臨床狀況選擇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用藥。
李政翰表示,本國醫師對於預防因心房顫動導致缺血性中風或其他重要器官急性缺血尚有努力空間,當然也需教育民眾要正視此議題,如果能和醫師配合相關檢驗和提高用藥的順從性,應該能大大改善因心房顫動導致缺血性中風或其他重要器官急性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