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吳思奕/新竹報導】科技醫療日新月異,用手機就能偵測心臟健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控工程研究所教授吳炳飛帶領研究團隊開發出只要使用手機或筆電相機鏡頭就可監控心律變化的創新技術。這種非接觸式量測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AF)的方法具備輕量化、高穩定的特性,協助民眾在日常生活監測與照護心臟健康。
透過一般手機或筆電鏡頭 擷取臉部微血管變化推估心跳
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與中風有高度關聯,但多數患者在發作時卻無明顯症狀,因此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期。過去心房顫動的偵測多仰賴心電圖等接觸式設備,長時間配戴易造成不適,加上操作使用門檻較高,難以推廣至日常生活。為解決此一痛點,研究團隊運用遠距光體積變化描記圖(remote photoplethysmography, rPPG)技術,透過一般手機或筆電的鏡頭就可擷取臉部微血管的色彩變化,進而推估心跳訊號,實現無接觸、操作簡易的監測方式。
此外,研究團隊更提出一套新穎的訊號處理演算法,有效降低因頭部晃動與光線變化帶來的干擾,大幅提升訊號品質與準確度。不同於以往仰賴運算資源的深度學習模型,系統採用輕量級AI模型設計,大幅降低參數量與處理延遲。
測試場景保留晃動與光影變化 系統表現穩定且準確率高
為驗證技術的可靠性,研究團隊與恩主公醫院神經科主任孫瑜合作,自行建立1套涵蓋心房顫動、正常心律與心房顫動及多種心律不整的影像資料庫,邀請超過450位受試者參與實驗。測試場景刻意保留日常環境中常見的晃動與光影變化,以模擬真實使用情境。結果發現即便在高干擾的場景下,系統仍相當穩定且具備高準確率。此技術除了發表在IEEE頂級數位健康期刊,並獲選為特色論文(Feature Article);同時也獲得2024年崇越論文大賞「人工智慧類」特優論文。
榮獲CES創新獎 未來有望運用於高風險族群的居家監測
這項研究成果不僅展現高度技術成熟度,更具備實際落地潛力。系統已成功部署於部分市售筆電與手機中,並於今年(2025)在全球最重要的科技展-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中,於智慧鏡子裡(FaceHeart CaridoMirror)榮獲數位健康領域的CES創新獎。由於此項技術可在沒有網路連線的情況下完成即時分析,為個人化健康監測與遠距醫療應用提供新契機。未來有望廣泛應用於高風險族群的居家監測、社區篩檢及臨床輔助診斷,為提早預防與介入治療爭取更多寶貴的時間。
# 首圖來源/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控工程研究所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10/4講座》心絞痛不只大血管阻塞?認識CMD心臟危機
▸2025/9/20(六)免費健康講座線上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