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好動不專心 導因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660
【松德診所身心科 林耿立醫師】

小朋友好動不專心 導因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一臉茫然的小楨跟媽媽走進診間。就讀國小一年級的他,原本以為可以好好放個暑假,沒想到導師跟媽媽都受不了他的好動、上課不能專心、以及一些打人、講話的問題,而帶他來看醫生,幼小的他不知道為何沒感冒還要來醫院。

  小楨從小好動,常常爬上爬下撞到自己,所以身上的淤青總是東一塊西一塊。上幼稚園時老師已經發現小楨常常愛插話,不愛好好守規矩,有時跟他說話,他眼睛也不會注視你,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在聽你說話,似乎永遠有更新奇的事物會吸引著他。平時不論是畫畫或是做美勞,老是做到一半就放棄。但因為是就讀幼稚園,媽媽心想反正吃吃點心,玩玩遊戲就好,小男孩嘛!總是比較調皮,也許大一點就好了,就給他一個美好的童年吧。

  沒想到上小學後,才短短一個月,小楨就被其他家長申訴,說他品行不好,常常愛爭論,動手動腳。老師也說小楨上課很不專心,常常人在心不在,被窗外的聲音或是行人所吸引,同時愛藉故起來上廁所、喝水,或是和旁邊的同學講話,擾亂其他同學。罰站和罰寫好像變成聯絡簿裡老師主要的報告項目。回家的作業總是要拖好幾個小時才寫完,東摸摸西摸摸,功課抄不完或是漏抄,不然就是東西常忘記放哪。

  原來小楨是有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的症狀。這些小朋友常常是在學齡期,因為注意力不佳、常分心等原因被帶來問診,有些精力旺盛過動的小朋友,可能在更早期就被注意到,而在學齡前就已經就醫。這群小朋友會因注意力不足,導致功課不佳,事情做不好,過動而影響學習。長久下來會因為學習及人際關係不良(被老師或是其他小朋友討厭)而有一些自暴自棄、自不如人的心態,有些甚至還會產生偷竊、打人、愛爭辯以及反抗權威等程度不一的行為問題。

  其實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小兒精神科中是治療效果最好的一個病,通常合併藥物治療以及行為治療,再加上父母老師的衛教,好轉的機率可以高達八成。然而常見的一些錯誤常導致就醫和治療的延緩。

  因此如果有類似的情形出現時能好好的就醫,與醫師討論並確定診斷,不但可避免父母的疑惑,倘若小孩真的有治療需求,也可以在黃金治療期加以介入,增加好的癒後並且避免許多後遺症。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