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Nature Communications
-
繼肝炎後脂肪肝將成為肝癌主因 中研院找到關鍵基因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714少運動、吃太多,脂肪肝嚴重威脅國人建康,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陳瑞華特聘研究員團隊發現,操控細胞自噬(autophagy)新機制,動物實驗證明,患有脂肪肝的胖胖小鼠,經注射以腺病毒載體攜帶的TRABID基因4周後,肝臟油脂含量明顯減少,能抑制脂肪肝形成。 -
研究發現:男性感染新冠病毒 重症機率是女性3倍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2631南非開普敦大學的兒科風溼病學家,同時也是研究合著者的Kate Webb表示,他不希望男性因為這些數據而變得軟弱。而這些發現將使得研究人員能夠提出質疑,包括為什麼男女之間會有這些差異,以及如何在對抗COVID-19的過程中善用這些信息。 -
從內質網蛋白對心臟纖維化的影響 破解肺部纖維化密碼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3612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1種最常見且最致命的間質性肺病,臨床上可以用於治療的藥物選擇很稀少,治療效果也不是很明確,使得IPF病患在治療上遇到許多困難,預後也很差,往往需要進行心肺移植才能存活。 -
中研院開發新顯微技術 萬倍放大三維成影透視全腦
醫美減重 / 生技線上4341透化層光定位顯微鏡由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陳壁彰,與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暨腦科學中心主任院士江安世供同開發,陳壁彰師承2014年諾貝爾獎得主貝吉格(Eric Betzig)博士,在新技術下,將生物組織在顯微鏡下變得透明,以掌握單一蛋白質分子的數量及空間分布。 -
比利時研究證實 空汙微粒進入母體會影響胎兒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2449世界衛生組織今年1月公布全球健康10大威脅,其中最大的環境威脅就是空氣汙染。比利時哈瑟爾特(Hasselt)大學的科學家9月17號在《自然通信》(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1項研究結果,指出空氣汙染物與胎兒健康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關聯性,推翻先前專家認為,空氣汙染顆粒難以穿透子宮胎盤的認知。 -
神經發炎加劇大腦退化 抑制關鍵蛋白質可減緩病程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56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儀莊、醣科學團隊,以及林口長庚、台北榮總等醫學團隊最新研究發現,透過抑制微膠細胞(microglia)中的蛋白質Galectin-3,可以有效地降低細胞的發炎反應,減緩神經退化疾病症狀,延長病鼠壽命。該項研究日前刊登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與北醫攜手膜蛋白癌症追蹤研究 大數據掀起抗癌新革命
癌症新知 / 乳癌3968交大生科院教授楊進木表示,膜蛋白是目前疾病診斷及治療最重要的標靶,但也是最困難的研究議題,膜蛋白已被認為與諸多癌症息息相關,如果解開其如何透過蛋白質交互作用,進而調控生化途徑導致癌症形成,有助於從根本找出治癌方法,將對癌症診斷與標靶藥物發展有重大影響。 -
果凍細胞保留細胞生物活性 有助於幹細胞研究
醫藥衛生 / 生醫產業45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胡哲銘與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發現,在細胞中注入狀似果凍的水凝膠(PEG)後變成「果凍細胞」,可以在細胞死亡時保存細胞膜上蛋白質、醣類等生物活性,有助於幹細胞研究、免疫治療以及病毒檢測技術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