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NOW健康
-
乳癌術後義乳紅腫未必是感染 導管沖洗治療可緩解症狀
癌症新知 / 乳癌322758歲的黃女士因罹患乳癌,日前接受右側乳房切除手術,並在同次手術中以矽膠義乳進行乳房重建,術後初期恢復相當好。但2個多月後,義乳部位出現局部疼痛與灼熱感。回診檢查後發現有紅腫的情形,經口服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且紅腫範圍持續擴大。安排住院治療後,以手術方式在義乳周圍放置2條微型導管,進行每天2次的局部沖洗,經3日治療後紅腫明顯改善,1週後順利出院,且無需移除義乳。 -
視力模糊別拖!視網膜剝離逾2週 恐致永久性視力損害
健康養生 / 視力矯正32011名64歲的李姓女子,去年在住家附近的診所接受白內障手術,原本視力狀況改善良好,但今年5月卻開始出現視力模糊的情形,且越發嚴重。起初親友都認為是續發性白內障,不用太在意,只要再接受雷射手術就可以改善,因此患者沒有積極處理。直到1個月後至診所檢查才發現是視網膜剝離,緊急轉至醫院進行更進1步的評估與治療,後經眼科醫師安排玻璃體切除併增生膜移除手術,術後視力才逐漸恢復。 -
早餐這樣吃讓你引發過敏嗎? 網友熱議8大易致敏食物
健康養生 / 話題懶人包6372台灣美食琳瑯滿目,但對部分人來說,看似普通的食材卻可能引發過敏。據統計,國人食物過敏發生率約6%至10%,不少人曾有蕁麻疹或腸胃不適卻找不到原因的經驗。為此,我們整理了8大常見致敏食物,快來看看你常吃的食物是否也在清單上!《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易致敏食物」相關話題的網路聲量,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八大易致敏食物有哪些。 -
國衛院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 籲40歲開始預防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6475在世界阿茲海默症日前夕,國衛院宣布,與近40名專家學者、臨床醫師攜手撰述《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此為台灣第1份完整失智症風險管理工具,提出「護腦5守則」,提醒國人40歲就應做好「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 -
關注自殺防治!從沉默到關懷 多層次介入強化支持網絡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277每年9月10日的世界自殺防治日再次提醒大家,此議題已成為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統計,自殺是全球15至29歲族群的第3大死因,其中73%的自殺事件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顯示自殺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國際自殺防治協會與世界衛生組織將2024至2026年的主題定為「Changing the Narrative on Suicide(改變自殺敘事)」,呼籲社會從沉默和污名的文化轉變為開放、理解和支持的文化,反映當前社會對心理健康議題應破除存在既有的誤解與偏見。 -
幽門螺旋桿菌經口傳染! 避免共杯共食、少醃漬和菸酒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474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及113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胃癌位居我國10大癌症發生人數及死亡率第8位,每年逾4,000人新診斷罹患胃癌,並造成2,000多人死於胃癌。其中,錨點導致胃癌發生最主要風險因子約有8至9成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造成。 -
腳痛可能是足踝畸形徵兆 醫:拖延不治恐變形且需手術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304年近6旬的林阿嬤,過去30年來每天推著小推車到工業區門口賣早餐,堅持追尋自己經營早餐攤的夢想。但多年來,卻因足踝畸形飽受困擾,腳部長期疼痛、跛行,嚴重時難以行走。後在家人的勸說下才放下多年心血,選擇退休。退休後的林阿嬤在光田綜合醫院接受截骨矯正手術,術後不僅疼痛明顯減輕,行走也恢復自如,日前更是改變退休計畫,重返早餐攤,再次投入自己熱愛的工作,繼續為當地民眾帶來溫飽的1餐。 -
罹患乳癌是健康警訊!休養或上班? 抗癌思維應全方位
癌症新知 / 乳癌3513台中56歲李小姐確診乳癌後,化療期間十分糾結「到底該好好休息,還是繼續工作?」不免會擔心癌症治療會人變得虛弱,這同時也是許多癌友的煩惱。烏日林新醫院乳房外科吳玉婷醫師指出,這個問題牽涉到更深層的思考:「乳癌治療是否真的讓身體更健康?」其實沒有唯一答案,必須依照癌友的身體狀態、工作性質與經濟條件而定,掌握乳癌治療不僅是腫瘤縮小,更是生活重啟的契機關鍵,李小姐在聽了醫師的建議決定調整生活習慣,專心對抗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