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型肥胖危害健康更大! 檢測小腿圍和留意這些警訊

2793
楊芷晴 報導
肌少型肥胖危害健康更大! 檢測小腿圍和留意這些警訊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肌少症」是造成老年失能的主要原因,特徵為肌肉質量、力量與功能下降,而非以體重或體型來診斷。董氏基金會提醒,若未及早預防,肌少症可能導致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甚至失去自理能力與增加死亡風險。然而,是否只有「瘦老人」才會有肌少症?事實上,即使外表「看起來不瘦」或偏肉的人,也可能罹患肌少症。原因在於隨著年齡增長,即使體重不變,身體組成仍會改變:肌肉量自50歲起逐漸加速減少,而脂肪量則持續增加至約70歲。脂肪往往掩蓋了肌肉不足的問題,若忽視預防,就可能發展為肌少症。


肌少症和肥胖各自影響健康 肌少型肥胖風險更高


董氏基金會引述法國克萊蒙奧弗涅大學2024年刊登在《美國醫學會網絡開放期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針對5888名45歲以上成年人追蹤10年,分析發現:


▸握力正常,但體脂過高、肌肉量過低:死亡風險↑57%。


▸握力不足,但體組成正常:死亡風險↑115%。


▸握力不足,且體脂過高、肌肉量過低:死亡風險↑184%。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詹鼎正提醒,肌少症與肥胖各自都會影響健康,而當兩者同時存在時,彼此效應會相互加乘,形成「肌少型肥胖(sarcopenic obesity)」。肌少型肥胖的危險性遠高於單純肥胖或單純肌少症!因為它結合了「肌肉不足」與「脂肪過多」兩大風險,會增加四肢無力、跌倒、骨折等風險,並與血脂異常、胰島素阻抗及骨關節炎相關,嚴重時恐導致失能、臥床、生活品質急遽下降。


如何判斷?小腿圍是自我檢測肌肉量的簡易方式


肌少型肥胖的判斷包含兩個面向:


▸肥胖:BMI≥27,或腰圍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


▸肌少:肌肉量不足,可藉由專業儀器檢測;或以「小腿圍」【註1】作為簡易評估。


國衛院曾針對1512位銀髮族進行9年追蹤研究,結果發現:肌肉量最低者的死亡率最高,顯示「肌肉量」應被視為篩檢高死亡風險的重要指標。董氏基金會許惠玉主任表示,小腿圍雖是民眾自我評估肌肉量的簡易方式,但提醒民眾若BMI過高,體脂肪會干擾實際肌肉量的判讀,故測得的小腿圍結果需進行扣減。參考2021年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BMI≥30者測得的小腿圍結果應扣減7公分,再與標準比較(50歲以上男性<34公分、女性<33公分,為肌少風險)。


此外,詹鼎正院長提醒,日常生活中的「小警訊」也不能忽略,例如打不開瓶蓋、扭毛巾費力,或肌少症風險自我檢測(SARC-F)問卷【註2】總分≥4分。若有異常,建議尋求專業醫療評估。


銀髮族應從預防和改善做起 關鍵策略:吃對+動對


對銀髮族而言,預防及改善肌少型肥胖目前並無特效藥,核心策略就是「飲食」與「運動」並行,在減少體脂肪的同時,維持甚至增加肌肉量。許惠玉主任建議如下:


1.蛋白質攝取充足

建議銀髮族應在適當的熱量下,每餐攝取1個手掌心大小的優質蛋白質(如豆製品、魚、雞蛋、雞肉),並每日補充1.5-2杯乳品。若已有肌少症或是BMI過高,建議在專業指導下進行減重,以免減脂同時流失更多肌肉。


2.肌力與有氧並重


2024年發表於《自然內分泌學評論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的研究指出,肌力運動能提升肌肉功能與蛋白質合成,同時減少脂肪組織;若結合有氧運動,效果更佳。


▸肌力運動:每週≧2次,每次20-60分鐘,如重量訓練、深蹲、彈力帶運動等。


▸有氧運動: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可分次進行,如快走、游泳、健行、有氧舞蹈等。


▸減少久坐時間,日常保持活動。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李志恒教授表示,「肉肉」不代表沒有肌少症,反而要小心「肌少型肥胖」這個隱形殺手。唯有及早開始注意飲食、維持肌力,才能有效降低肌少型肥胖風險,延緩老化過程,守護健康生活品質。健康不能等,要超前佈署、主動預防,別等問題發生才後悔。現在開始,為自己打造「長命又好命」的人生。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預防骨折勝於治療!老人跌倒死亡風險增 存骨本要趁早
▸1129講座》心悸胸痛別大意 當心瓣膜疾病與主動脈剝離

檢測資訊
註1小腿圍的正確量法為受測者坐在椅子上,大腿小腿呈現90度,腳放鬆踩在地板上,由他人用量尺測量小腿最粗的位置即可。
註2簡易身體表現功能量表(SARC-F)
 


參考文獻
1.Chen, T. P., Kao, H. H., Ogawa, W., Arai, H., Tahapary, D. L., Assantachai, P., ... & Lin, W. Y. (2025). The Asia–Oceania consensus: Definitions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sarcopenic obesity. Obesity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
2.Benz, E., Pinel, A., Guillet, C., Capel, F., Pereira, B., De Antonio, M., Pouget, M., Cruz-Jentoft, A. J., Eglseer, D., Topinkova, E., Barazzoni, R., Rivadeneira, F., Ikram, M. A., Steur, M., Voortman, T., Schoufour, J. D., Weijs, P. J. M., & Boirie, Y. (2024). Sarcopenia and Sarcopenic Obesity and Mortality Among Older People. JAMA network open, 7(3), e243604. https://doi.org/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3604
3.Chuang, S. Y., Chang, H. Y., Lee, M. S., Chen, R. C. Y., & Pan, W. H. (2014). Skeletal muscle mass and risk of death in an elderly population. Nutrition, Metabolism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4(7), 784-791.
4.Gonzalez, M. C., Mehrnezhad, A., Razaviarab, N., Barbosa-Silva, T. G., & Heymsfield, S. B. (2021). Calf circumference: cutoff values from the NHANES 1999–2006.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13(6), 1679-1687.
5.Eglseer, D., Traxler, M., Schoufour, J. D., Weijs, P. J. M., Voortman, T., Boirie, Y., Cruz-Jentoft, A. J., Reiter, L., Bauer, S., & SO-NUTS Consortium (2023). Nutritional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s in individuals with sarcopenic obesity around retirement ag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utrition reviews, 81(9), 1077–1090.
https://doi.org/10.1093/nutrit/nuad007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