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隔離
-
北榮微創開窗支架拆主動脈弓瘤 不用「割脖子」風險低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668263歲謝先生於43歲時因主動脈剝離,險些喪命,當時接受傳統開放式胸主動脈置換手術,後續追蹤發現,弓部動脈瘤逐漸增至8公分,需緊急處置。但第2次開胸手術風險極高,北榮醫療團隊施以「不用割脖子」(頸部繞道手術),以「客製化胸主動脈開窗支架」治療,拆掉了胸口這顆不定時炸彈。 -
《失控夜班》反映醫療現場 台灣醫療體系瀕臨「失控」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9160瑞士電影《失控夜班》描述當地醫院夜班護理師承受病患爆滿、人力嚴重短缺等壓力,身心瀕臨崩潰。事實上,這也是台灣醫療現場的寫照,年逾65歲者人數逐年增加,現已超過400萬,醫療需求高漲,但醫護人力卻逐年流失,導致「關床」、急診壅塞成為醫界為常態。 -
新生兒腸病毒傳染2大途徑 準父母與照顧者做好4大防疫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7979今年累計9例腸病毒重症,為6年同期最高,造成6死,均為新生兒,其中5名寶寶死於伊科病毒11型重症。兒科醫師警告,新生兒感染後病毒後,可能在短短1、2天內惡化為重症,危及生命,家長與照顧者應格外警覺。 -
上週再添1起新生兒腸病毒死亡! 7月底之前仍在流行期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7027上週再添1起新生兒腸病毒死亡個案,為今年第5例新生兒腸病毒死亡。疾管署表示,到7月底之前為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間,家長和新生兒醫療照護機構務必提高警覺,應該盡量謝絕訪客,也盡量謝絕親朋好友對新生兒抱抱親親。目前社區腸病毒流行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最多,占37%,其次為克沙奇A6型(占20%)、克沙奇A2型(占19%)。羅一鈞表示,2018年5月至7月台灣也曾有過一波新生兒伊科病毒11型疫情,造成7例新生兒伊科病毒11型重症、其中6例死亡。 -
疥瘡極易引發群聚感染! 老翁夜間皮膚劇癢竟疥蟲上身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48261名70歲男性因過去3個月來出現嚴重搔癢性皮疹,夜間症狀尤為加劇,雖曾自行使用市售濕疹藥膏,但症狀卻遲遲未見改善,最終前往醫院皮膚科門診就診。經詳細病史詢問,醫師發現患者同住家人近期也出現類似紅疹與搔癢情況。皮膚檢查發現,患者全身有多處抓痕與紅色丘疹,指縫及手腕等部位也出現脫屑與紅疹,手掌也有明顯的厚痂。進一步透過皮膚鏡檢查,可見典型的蟲隧道,並在皮膚刮屑中發現疥蟲,診斷為「結痂型疥瘡感染」。經口服及外用抗疥蟲藥物治療後,患者的搔癢獲得明顯改善。 -
加護病房知多少? 關鍵10問幫助釐清病患家屬心中疑惑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4061加護病房是急重症生死交關的第一線,病人病況變化快速,卻具有高度隔離性,家屬與醫師互動機會有限,這可能使病患家屬經歷極大的焦慮與壓力,醫病之間也可能因溝通不足而衍生誤解或爭議。藥害救濟基金會邀請擅長重症照護的義大醫院黃煜為副院長,揭開加護病房的神秘面紗,從家屬最關心的十個問題出發,帶大眾認識這個特殊的醫療環境,以及如何達到更好的醫病溝通。 -
新冠變異株不可輕忽! 居家儲備5大防疫物資有備無患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883近期國內COVID-19疫情再度出現升溫跡象,根據疾管署公布數據,近2週社區新增通報病例明顯增加。疫情預估將於6月底、7月初達到高峰,單週新冠就診人次可能上看5.5至6.5萬人次。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特別呼籲民眾提高警覺,趁早備妥家用常備藥品與基本防疫物資,才能在第一時間掌握健康、守護家庭,建議居家應自主儲備以下基本防疫物資,適量備用、切勿囤積。
-
新冠、流感、RSV、hMPV、腺病毒快篩全測 確診RSV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8184「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被喻為嬰幼兒的呼吸道殺手,感染後容易引發細支氣管炎,增加日後氣喘風險,後遺症長達10年以上。孕期接種疫苗是有效的預防策略,醫師表示,懷孕28至36周是最佳施打期,可保護新生兒從出生至6個月大,具有一定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