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認知行為治療
-
銀髮族易罹患孤獨症候群 學習經營「4老」要趁早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481楊聰財醫師說明,銀髮族孤獨症候群症狀為憂鬱、焦慮、憤怒或睡眠障礙,嚴重者還會出現自傷、傷人行為。臨床研究顯示,長期處於負面情緒下,大腦分泌過多壓力荷爾蒙「可體松」,抑制免疫系統作用,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或失智症的機率。 -
高中生沉迷網路世界產幻覺 醫籲多注意孩子心理需求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532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許雅惠評估小均出現失眠、憂鬱、焦慮情況,除了給予藥物治療外,也轉介給心理師治療。治療過程中發現小均覺得自己長期被忽略,加上成績不佳導致低自尊,而選擇網路世界逃避現實。心理師透過認知行為治療,並聯合父母、學校老師,陪伴小均找到興趣與舒壓管道,1年後,今年即將升高一的小均終於順利脫離網路世界的禁錮。 -
知覺性頭暈列為新分類疾病 主要症狀有這3種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7382護理師退休的李小姐有暈眩症狀長達3年,做過許多檢查結果都正常,四處求醫輾轉找到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滋圃。診斷她罹患新分類疾病「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簡稱PPPD),建議搭配口服藥與每次3 -
網路霸凌殺傷力大 「正義魔人」恐成幫凶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4073隨著網路的發達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大申表示,近1年來因為遭受網路霸凌而至精神科或身心科求治的個案數量有逐漸上升趨勢,被霸凌者可能因此罹患憂鬱症,及早就醫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都可以有效減輕被霸凌者所受到的衝擊,希望社會大眾能夠更加重視網路霸凌的議題。 -
網路成癮有「共病現象」 家長漠視恐加速脫序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5258在一場家庭聚會中,家庭成員原本應該在難得的相見聚會中分享近況,盡情歡笑,然而,現在的聚會中,大家一語不發、低頭玩手機,已成為今日社會的普遍現象。今年(2018)6月,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網路遊戲障礙症」或「電玩失調」(Gaming Disorder)列為精神疾病,台灣的衛福部也已跟進。 -
擔心畢業面臨失業 女大生竟自戕宣洩壓力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667又到了離情依依的畢業季,除了不捨跟同學分離,還有一股無形的求職壓力。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去年6月的失業率,20至24歲為12.38%,居所有年齡分組之冠,意指大學應屆畢業生族群中,每7至8人中就有1個人失業。 -
失眠非「藥」不可? 專家:認知行為治療有解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553治療失眠,很多人都會選擇吃安眠藥助眠,但藥量過高,恐怕會有副作用。高雄醫院精神科設計一套非藥物治療方案,透過睡眠衛生契約、學習放鬆技巧、睡眠日記及睡眠調整,循序漸進達到一夜好眠的效果。 -
手機APP計步管理健康 研究發現還能遠離憂鬱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705研究結果顯示,情緒監測、認知行為治療或與正念合併等應用程式,其治療憂鬱症的效益相同,而獨立使用應用程式(不需要依賴醫師或電腦的回饋)效果則更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林家興教授表示,心理健康應用程式的設計與心理諮商相同,且使用不同理論治療對於改善憂鬱或焦慮症狀並無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