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自傷
-
6招面對憂鬱病患 避免親友同陷低潮風暴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539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觀察,發現憂鬱症首次就診個案之中,約半數會有親友陪同,而他們大多不知該如何應對患者的情緒變化及行為,且生活重心會擺在個案身上而忽略自己或旁人需求,情緒與氣氛也會隨病人起伏,因此當1人陷入憂鬱,周邊親友的生活也會一起陷入混亂。 -
網路成癮急性期 醫:住院「斷捨離」有其必要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044高三的小媛因拒學導致功課一落千丈,近期更成天沉迷於網路世界,不但少與人互動顯得沉默寡言,更常抱怨失眠、凡事提不起勁,有時甚至會感到呼吸困難,一直以為是憂鬱症,但治療後情況並沒有好轉,直到找上研究網路成癮的兒童心智科醫師才發現,原來是網路成癮造成的現象。 -
青少年藥物濫用逐年惡化 與情緒問題高度相關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883青少年藥物濫用情況逐年惡化,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濫用藥物檢驗通報系統顯示,民國97年至106年國內發生件數自3.8萬增加至12.3萬件,專家分析,青少年實際人數可能被嚴重低估,呼籲家長應該重視孩子情緒問題。 -
遇上恐怖情人愛出殺機 戀愛可以甜蜜不要悲劇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6642最近,台灣連續發生幾起震驚社會的情殺分屍案,兇手手段兇殘,見新聞報導作案手法無不驚恐,而回頭探究兇手身份,發現兇手平時日常生活也如正常人一般,並無特殊之處,甚至做下殺人案後,還能冷靜伴屍,過個幾天後才將死者肢解分袋,運往人煙稀少的山區丟棄。兇手難道不怕法律的制裁嗎?或者是兇手想利用分屍的行為,來躲避法律的追緝? -
擔心畢業面臨失業 女大生竟自戕宣洩壓力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667又到了離情依依的畢業季,除了不捨跟同學分離,還有一股無形的求職壓力。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去年6月的失業率,20至24歲為12.38%,居所有年齡分組之冠,意指大學應屆畢業生族群中,每7至8人中就有1個人失業。 -
年度十大「心」聞事件 女作家輕生最震撼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1832017年的「十大心聞」出爐,不管是民眾或是諮商心理師,均將「女作家林奕含抑鬱輕生」列為影響國人心理健康的十大新聞之首。在前10名中,女作家抑鬱輕生、台大情殺後自殺、北一女學生的跳樓身亡,均與死亡有關,專家指出,大部分自殺個案均有跡可循,建議民眾培養敏感度,適時介入,避免憾事發生。 -
孤獨死年輕化 親友莫忽視自殺警訊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4435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陳家駒表示,受到憂鬱、孤寂、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長期折磨之下,往往是壓垮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不過憂鬱的發生多半不是單一因素所引起,大致可分為:外因累積,如壓力事件、重大疾病或創傷等,或有藥物、酒精成癮行為;內在因素,如家族病史、腦部或內分泌疾病等;自我認知性因素,如有負面人格特質、親友關係疏離者。
-
青少年自殺3大焦慮 考試壓力、青春痘和氣喘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741該研究分析145件10至19歲的自殺個案,並針對其中130件個案調查自殺因素,發現超過一半孩子曾有自傷行為,27%在過世前一周曾表達自殺意念;有16個孩子(12%)曾上網蒐集自殺相關訊息。此外,有36%自殺個案曾尋求醫療狀況協助,最常求助的原因為青春痘、氣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