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肉類
-
身體出問題是疾病還是失調? 這些失調症狀快補「硒」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860武真武醫師說明,日常保健可透過補充低劑量口服硒,倘若是疾病治療,則需高劑量補充硒營養點滴,須由專業醫師執行,可運用在自體免疫疾病;手術前後的病患術前補足、術後修復;癌症患者、循環失調如顏面神經麻痺患者,除給予神經修復,也需給予硒來調節免疫。 -
健康蔬食風潮!北榮推醫療飲食新篇章 3餐建議這樣吃
健康養生 / 營養美食3562近年來健康蔬食的風潮席捲全球,不僅節能減碳,促進環保永續發展,還能改善身體健康,因此世界各國無不積極參與,醫療機構為高碳排行業,也應盡一份心力。臺北榮總發表健康環保蔬食3日套餐的設計原則:不含任何肉類,使用碳排較低的雞蛋、豆腐、牛奶及其製品,以蕃茄、芹菜、九層塔、洋蔥、薑、蒜等食材增加風味,選擇台灣在地當季蔬果,並儘量減少使用加工製品。 -
神經疼痛別忍!很多病都會神經疼痛 補硒翻轉疼痛人生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4631其中,硒元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近年來備受關注,盧韻如醫師強調,硒元素能清除自由基、保護神經細胞不受傷害,還具有抗發炎功能,可以調節身體免疫反應、減少身體發炎,降低身體疼痛感。並能保護大腦神經,參與細胞代謝,有助於神經的修復和再生,且能穩定整體神經訊號。 -
排便或放屁「氣味異常」恐大腸癌? 注意4大排便警訊
健康養生 / 話題懶人包7180排便狀況是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糞便的顏色、形狀,以及排便習慣的改變,都可能反映出潛在的健康問題。因此,日常生活中密切關注排便情形至關重要。究竟有哪些排便警訊需要特別留意呢?《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排便警訊」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4大排便警訊。 -
大腸癌徵兆注意! 醫:血便、便秘腹瀉交替、體重減輕
癌症新知 / 腸癌12125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10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238人,發生率為每10萬人38.4人,更是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平均每天有44人罹患大腸癌,且近9成的個案是發生在50歲以上的民眾。近年國內與國外的醫學統計數字上看到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統計顯示全國45至49歲大腸癌發生率由2010年每10萬人40.63人上升至2021年48.18人。因此行政院已經宣布2025年預計增加40億癌症篩檢預算,強化癌症篩檢政策。 -
網推10大膠原蛋白食物! 第3名維多莉亞貝克漢天天吃
健康養生 / 話題懶人包6882膠原蛋白是維持身體組織彈性和年輕活力的關鍵,隨著年齡增長,膠原蛋白流失加速,許多人開始透過飲食補充。為了守護肌膚的緊緻彈性、關節的健康靈活,以及促進傷口修復,越來越多人關注膠原蛋白的攝取。究竟哪些食物是補充膠原蛋白的優質選擇?讓我們一同探索網友熱議的膠原蛋白食物。 -
腹痛一定是腸胃炎? 醫師教辨別食物中毒和腸胃炎異同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796台灣是美食天堂,新奇百變的食物應有盡有,若處理不當就容易引發食物中毒或腸胃炎,而食物中毒和腸胃炎雖然表現出類似的症狀,如腹痛、嘔吐和水狀腹瀉,但它們的成因及應對方式有所不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急診科主任洪子堯指出,食物中毒通常由食用了含有有害細菌、病毒或毒素的食物引起。 -
遠離腹瀉、急性腸胃炎! 加強防範諾羅病毒、肉毒桿菌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6535上周全台超過25萬人次因腹瀉、急性腸胃炎而就醫,主要罪魁禍首為諾羅病毒。食藥署表示,追求營養均衡、菜色豐富多元之外,如何讓免疫力較弱的老幼吃得安心,更屬重中之重,建議調理餐點時,牢記「5要」,預防食品中毒。食藥署進一步說明, 除了諾羅病毒以外,其他像是肉毒桿菌也廣泛存在自然界中,其分泌毒素所造成的中毒致命率,更是所有細菌性食品中毒的第1位,嚴重危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