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直播
-
新增3名境外荷蘭、美國、阿聯入境 接觸者7人居家隔離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313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第921例是荷蘭籍60多歲男性,今(2021)年1月2日來臺工作,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防疫旅館居家檢疫,至今無症狀。 -
熬夜讓癲癇男子失去意識 長期熬夜恐引發負面連鎖效應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4795近日1名38歲患有癲癇的男子,過去皆有規律用藥,控制良好,但近期因工作量大,近1周都在熬夜趕工,使癲癇症狀更易頻繁發作,日前被妻子發現失去意識倒臥在床上,醒來後前往台北慈濟醫院就醫,經鄒儲蔭醫師予以衛教及調整藥物後,病情已獲得改善,可以健康過好年。 -
2025邁入超高齡化社會 中研院跨界為精準健康做部署
醫藥衛生 / 生醫產業3200今年(2021)中央研究院首度跨界,與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展開人體資料庫合作計畫,透過擴增社區型健康參與者收案量,加速超前部署。前副總統暨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先生表示,精準健康為我國生醫發展重要的下一步,對於中研院首次跨學術與產業的合作表達期待。中央研究院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李德章代表與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石曜堂董事長皆表示,此次攜手充分展現產學合作精神,有助提升人體生物資料庫的多元化,未來也將朝向串聯雙方龐大數據發展,成為國家最堅強的精準健康後援隊。
-
癌症因子藏在生活細節裡 過年期間不忘5大防癌好習慣
癌症新知 / 抗癌密碼3628所謂「防癌新生活」就是養成「蔬果彩虹579」、「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檳」、「定期篩檢」等5大防癌好習慣,臨床顯示,只要落實於生活,就能降低6至7成罹癌風險。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全球癌症調查報告,2020年乳癌位居全球盛行率最高的癌症,肺癌、大腸直腸癌則分居2、3名。至於台灣最常見癌症則是大腸癌、肺癌、乳癌、肝癌、口腔癌。 -
部桃群聚本土再添1例 為第870例媳婦1家5人3人確診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218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第924例本土個案(第870例媳婦),是本國籍40多名女性,與第839例與第870例同住,因第839例確診,1月12日開始居家隔離,當時病毒核酸檢驗陰性,第870例確診時也被列為接觸者,2月1日曾經出現喉嚨癢症狀,3日解除隔離沒有外出,4日採檢病毒核酸檢驗陽性確診。 -
這些疾病恐演變成洗腎 改善體內微循環「腎」重保健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890腎臟是由許多腎絲球以及腎元所組成的,有著豐富的微血管,如果血壓、血糖或血脂控制得不好,就容易造成血管壁傷害及病變。血壓若未控制好,身體處在高血壓狀態時,腎臟也無法有效過濾身體的廢物,導致腎臟病的發生,而身體處在高血糖狀態時,也容易導致腎絲球硬化及腎元破壞。 -
疫情緊繃慢性鼻炎患者如何分辨症狀? 專業醫師來解答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719臨床上常遇到病患詢問:「醫師,我到底是感冒還是過敏啊?」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感冒初期症狀常與過敏反應大同小異,包括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及鼻涕倒流等,但感冒或流感可能出現發燒或全身痠痛,單純過敏並不會發燒、也不會腰痠背痛,通常感冒病程來到第3、4天,鼻涕會轉為白色或黃色濃稠狀,然而過敏鼻炎主要以每天早晨起床後「哈啾!哈啾!」鼻子癢一直揉,鼻涕則為清澈水狀。 -
疫情讓陳時中有點小迷信 擔心太早回家會有突發狀況!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240陳時中在今(4)日指揮中心記者會中,聽到記者詢問情緒放鬆下來回應,疫情1年來有點疑神疑鬼,第34例逝世(院內感染指標個案)與第156例(安養機構護理師),都是在自己晚上7點或8點比較早回家,結果就接到緊急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