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用餐
-
麻疹境外移入個案與本土個案有接觸史! 釀第4起群聚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6456上週新增2例麻疹確定病例(1例境外移入、1例本土),為境外移入後,造成國內感染群聚,疾管署表示,這是今年第4起麻疹群聚事件,均為越南境外所致。疫調顯示,與這2名個案相關接觸者達235名,預計監測至5月11日。 -
巴金森症患者2大「斷電」高峰時間點 醫揭治療新趨勢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6470巴金森症的治療主要依靠多巴胺類藥物,如左多巴胺(Levodopa)、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COMT抑制劑(COMT inhibitors)、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MAO-B inhibitors)等。吳瑞美表示,多年藥物治療後,患者普遍面臨藥效減弱的瓶頸。藥量足夠時行動自如,但藥效消退後,較嚴重的患者如同電池沒電,出現全身僵住、動作遲緩、反應變差、寸步難行等「斷電」現象,導致跌倒和傷害。 -
生魚片藏海獸胃線蟲 感染恐引發噁心、嘔吐及皮膚紅疹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352現代人喜愛生魚片、握壽司等生食,品嚐海鮮原味。然而,美味的新鮮海產中卻可能潛藏一種「隱形殺手」—海獸胃線蟲。這些寄生蟲難以肉眼察覺,若不小心食用,可能引發嚴重的腸胃不適。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廚師,也需要依賴專業處理手段來降低感染風險。食藥署特別向民眾介紹海獸胃線蟲症,它到底是什麼,又該如何預防呢? -
還在喝瓶裝水?塑膠微粒恐致失智、心臟病 自保這樣做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7413塑膠微粒無所不在,容易病從口入,如何避免塑膠微粒危害健康?專家建議,少喝瓶裝水,多多飲用煮沸過的自來水,每天飲用足夠的水分,且多吃抗氧化、富含纖維的蔬果。此外,盡量少吃塑膠加熱的即食品,以紙杯裝的熱食和塑膠袋裝的熱食、熱湯等。「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1項2024年研究指出,人類大量使用塑膠製品,塑膠垃圾進入河川與海洋,再分解成塑膠微粒入侵食物鏈,水源首當其衝。研究證實,每公升瓶裝水含有11萬到37萬個塑膠微粒,其中90%為奈米塑膠微粒。 -
涮樂和牛食安風波!廚師帶原諾羅病毒 感染源仍待確認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6348知名品牌經營的火鍋吃到飽餐廳「涮樂和牛」宜蘭羅東店傳出食安事件,試營運期間陸續收到63人通報,其中33人就醫,疾管署今天公布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造成食物中毒的主因是諾羅病毒,採檢17件檢體中,5名發病個案、5名廚師(並無症狀)諾羅病毒呈現陽性反應。 -
近3年首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 匡列接觸者34人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6785南部1名未滿10歲女童於3月8日因高燒、間歇性腹痛、血便、活動力下降等症狀就醫,院方收治住院,18日檢驗確診為出血性大腸桿菌,為國內近3年來首例的「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疾管署表示,匡列接觸者34人均無疑似症狀,食品檢體報告呈現陰性,感染源仍尚待釐清。 -
腹痛一定是腸胃炎? 醫師教辨別食物中毒和腸胃炎異同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798台灣是美食天堂,新奇百變的食物應有盡有,若處理不當就容易引發食物中毒或腸胃炎,而食物中毒和腸胃炎雖然表現出類似的症狀,如腹痛、嘔吐和水狀腹瀉,但它們的成因及應對方式有所不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急診科主任洪子堯指出,食物中毒通常由食用了含有有害細菌、病毒或毒素的食物引起。 -
遠離腹瀉、急性腸胃炎! 加強防範諾羅病毒、肉毒桿菌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6537上周全台超過25萬人次因腹瀉、急性腸胃炎而就醫,主要罪魁禍首為諾羅病毒。食藥署表示,追求營養均衡、菜色豐富多元之外,如何讓免疫力較弱的老幼吃得安心,更屬重中之重,建議調理餐點時,牢記「5要」,預防食品中毒。食藥署進一步說明, 除了諾羅病毒以外,其他像是肉毒桿菌也廣泛存在自然界中,其分泌毒素所造成的中毒致命率,更是所有細菌性食品中毒的第1位,嚴重危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