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生殖醫學
-
4旬女性近半有子宮肌瘤影響受孕 1療法結合試管迎新生
兩性關係 / 不孕症255240歲媽媽ZOE接受人工授精成功懷孕,於34週突發胎心音驟停,因臍帶問題胎死腹中,後轉至婦產科接受引產手術。ZOE媽媽隱忍悲痛,暗自發誓一定要為自已生回來,所幸在歷經海扶刀治療子宮肌瘤及人工試管受孕的協助下,終喜獲得女,迎來台北中山醫院第1位海扶寶寶。 -
國內7對夫妻1對不孕 生殖醫學專家破除人工生殖3迷思
兩性關係 / 不孕症2368內政部戶政司在1月10日公布2022人口統計數據,2022年全年僅13萬8986名新生兒出生,創下歷史新低。然這裡面也許有不少人期待生育,卻遲遲沒懷孕。 -
台灣人不孕原因揭曉!國健署呼籲:把握理想生育年齡
兩性關係 / 不孕症2253據109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本國籍受術夫妻的不孕原因,以多種因素所占的比例為最高(32.3%),卵巢因素占第2位(31.6%),其次為男性因素(如性腺刺激素缺乏、睪丸功能衰退、輸送精子管道阻塞及性功能障礙等),占9.5%。 -
她做10多次試管仍失敗 新式子宮內膜檢測揪問題找生機
兩性關係 / 不孕症5751陳啟煌主任表示,子宮內膜3合1檢測有3大檢測重點:首先,透過ERA(子宮內膜容受性檢測),可確認最佳著床時間;再者,經由EMMA(子宮內菌叢檢測),能進一步評估子宮內膜的菌相分布,藉此檢驗結果視情況給予益生菌治療;此外,ALICE(感染性慢性子宮內膜炎檢測),可檢測是否有壞菌造成慢性子宮內膜炎,並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 -
女人「好孕」不只凍卵! 掌握生殖科技完備檢測不可少
兩性關係 / 不孕症3143李宗賢主任舉例,曾有1名40歲女性在不孕症治療期間先進行人工受孕,第2次療程後雖然成功受孕,但之後又流產,檢查流產的胚胎染色體後,發現該胚胎有唐氏症的基因,於是改做試管嬰兒流程,搭配PGT-A檢測,取卵2次僅有1顆卵子,最終成功受孕且順利生下健康的寶寶。從此案例也可得知,若當初直接選擇做PGT-A檢測,則可免去前面流產的辛苦過程。 -
無尾巴精蟲成功受孕 北榮培育全台首對「圓精雙胞胎」
兩性關係 / 不孕症214442歲鐘先生婚後努力做人,拼了2年仍無好消息只好求醫,經顯微鏡檢查發現,精蟲異常,都是尚未長出尾巴的「圓精細胞」。在台北榮總生殖醫學中心協助下,取精3次、妻子取卵2次,終於成功受孕,並在去年5月誕下全台首對「圓精雙胞胎」。 -
不孕症比例高!想要生寶寶 備孕掌握4心法好孕跟著來
兩性關係 / 不孕症2751台灣每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不孕症盛行率比想像中還要高,調查發現,不孕夫妻從備孕到診斷不孕就花了2.9年,超出WHO定義的1年,嚴重拖延治療時機。此外,傳統觀念上,生育壓力與期待,大多落在女方;大部分治療也是由女性承受,包含藥物的使用與施打,加上取卵後所造成的身體不適等,讓女性承受相較男性更多的身心壓力。調查發現,近7成女性認為,不孕治療影響了心理健康,在治療過程中,超過半數以上女性自覺沮喪、失落等負面情緒,7成曾對其他懷孕者感到嫉妒。備孕期心理壓力也可能影響受孕機率,為此,陳美州提出「正向備孕4要訣」,期盼不孕夫妻降低負面情緒。 -
擴大不孕症補助!蘇揆金句「3個有裁判」 預算無上限
兩性關係 / 不孕症2291為了增加不孕夫妻生育願望並減輕進行試管嬰兒之經濟負擔,行政院拍板從2022年7月1日起,實施「擴大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方案」,補助對象由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擴大至所有的不孕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