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溼邪
-
長期犯「頭風」中醫揪出與1習慣有關 不根治恐生白髮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28356無論是哪一種長期性、嚴重性頭痛型態,在中醫看來都屬於體質失衡造成的頭風,中醫師張賜興(佑德中醫診所院長)指出,容易產生頭風的體質包含氣血兩虛、痰濁、血瘀、寒溼、風熱……等等。頭風患者多數屬於風寒邪氣入侵的寒溼型體質,導致體質寒溼的原因多與患者的生活習慣有關,最常見於洗完頭後,僅用毛巾包裹頭部而不馬上吹乾頭髮,此外還有產後坐月子期間頭部著涼的女性。 -
冬天為何容易便秘? 醫師分析可能造成的原因有這些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11便秘已經成為文明病,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指出,只要有3天以上未排便、糞便質地堅硬、排便困難,就屬於便秘,長期便秘,將產生肛裂、痔瘡,如果好幾天拉不出來,引發腹痛,必須至急診求救。 -
耳朵反映身體健康! 中醫耳穴按摩緩解感冒提升抵抗力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225最近寒流一波波來襲,隨著氣溫降低,病毒較為活躍,如今除了新冠肺炎疫情外,又是流感的好發的季節,中醫師盧昱竹表示,中醫認為感冒是天地間的1種邪氣,有風邪、寒邪、暑邪、溼邪、燥邪、火邪等6種邪氣,而不同的邪氣會入侵不同體質的人,所以中醫的治療方式是藉由了解病人的體質,對症下藥來對抗其體質容易感染的邪氣,培養體內的元氣,同時提升免疫力及抵抗力,是中醫治療感冒的優勢。 -
梅雨季體內代謝失調 溼疹、汗皰疹恐爆發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3758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罹患溼疹或汗皰疹的皮膚病患因為本身代謝異常,外溼嚴重時就容易發作,若加上多年生活作息不正常,或是各項飲食不忌口,體內溼氣無法調節,往往容易引發症狀。 -
改善異位性皮膚炎 醫:最大關鍵是保溼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3692國二的蔡小弟因課業壓力沉重,搔癢症狀日益嚴重,皮膚顏色暗沉甚至苔蘚化,好幾次抓破傷口導致感染,家長萬分心疼。醫師指出,環境汙染嚴重,過敏兒越來越多,許多小朋友自幼就有異位性皮膚炎,反覆搔癢苦不堪言。 -
中醫「夏日溼肥」門診激增 排溼消腫這樣做
醫美減重 / 運動健身12462上午烈日炎炎,下午大雨傾盆,水氣反覆蒸騰,溼氣越來越重,中醫師指出,門診中「夏日溼肥」個案越來越多,晨起倦怠、頭易昏沉、皮肉鬆軟、四肢重墜感及關節酸痛,外加容易水腫跟發胖,建議早上7點到11點一定要吃早餐,並多鍛鍊下半身肌群。 -
夏天感冒不易好? 聽聽中西醫怎麼說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423一般環境消毒,建議使用500ppm濃度之漂白水,取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為5%)100毫升加入10公升的自來水中攪拌均勻即可。如果真的擔心感冒會影響生活的話,建議可提前至醫院施打流感疫苗,但疫苗只能針對流行性感冒,一般感冒的預防還是要從生活習慣做起。
-
寶貝癢到睡不著 異位性皮膚炎抓到破皮流血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4016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過敏免疫風溼科主治醫師魏長菁指出,台灣約有85%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發生在5歲之前,顯示此疾病以影響嬰幼兒為主,在台灣盛行率約為8%至10%,換句話說,每10個寶寶就有1人癢到睡不著,飽受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