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序入夏,氣溫逐漸升高,加上梅雨季節報到,空氣潮溼,更加導致體內溼氣不易排除。一旦體內留存過多溼氣,不少過去罹患溼疹和汗皰疹的皮膚病患極易在季節交替之際爆發病症。若體質良好,體內溼氣也許能自行代謝,皮膚症狀較輕微;但也有不少長久累積的不良體質,皮膚病發作嚴重,必須透過治療才能復原。
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罹患溼疹或汗皰疹的皮膚病患因為本身代謝異常,外溼嚴重時就容易發作,若加上多年生活作息不正常,或是各項飲食不忌口,體內溼氣無法調節,往往容易引發症狀。
中醫師鄭愛蓮日前收治1名30歲上班族女性,自述已有5年病史,過去每年斷斷續續會發作溼疹,過段時間就好轉,半年前從大陸廣州嫁來台灣,遇上近日台北氣候高溫潮溼多雨,疑似水土不服,紅疹發作較往年嚴重,夜晚甚至因為癢而不好睡,加上溼疹發在臉頰兩側,雖然透過塗抹化妝品,勉強能遮蓋,然而卻因為持續發癢,忍不住搔抓,紅疹也越冒越多,前1周看西醫效果不佳,經親友介紹才決定尋求中醫調理治療。
鄭愛蓮解釋,溼疹與汗皰疹症狀相似,中醫認為2者病因皆為溼氣代謝不佳所致,通常溼疹全身都可能發作,除手、腳和身體,若發在臉部則令不少愛美女性難以忍受。且中醫治療皮膚疾病期間,不能化妝和使用洗面乳,最好以微酸性的中藥肥皂清潔皮膚、讓毛細孔暢通,輕搓肥皂後利用少量泡沫輕輕按摩毛細孔來清潔患部,然後外敷含金銀花、連翹消炎成分的藥膏,再添加些許薄荷緩解發癢症狀。
至於內服用藥方面,則以祛風、排溼和去寒為主,通常茯苓、白朮和山藥等藥材有助健脾利溼,荊芥、防風和羌活等能加強袪除風寒溼邪、強筋骨,同時可搭配當歸、雞血藤來補血。鄭愛蓮補充說明,前述女病患因個性較急燥,治療元氣時則添加清肝火的藥引,中醫治療會針對個人體質不同來對症調理。
鄭愛蓮指出,皮膚病無法速效,不像感冒5至7天就能復原,中醫治療皮膚病是將人體內長久積聚的溼熱和廢物排出體外,通常第1個月是症狀爆發期,溼氣排較多,只要耐心用藥,紅疹會越發越少。外敷合併服藥至少需3個月至半年,若皮膚狀況早些恢復正常,即可停止外敷用藥,但仍應持續內服中藥調理,徹底改善體質。
除藉由中藥調理袪除體內溼氣,飲食的選擇也是重要一環,鄭愛蓮提醒,罹患溼疹等皮膚病患忌吃生冷飲食,其中水果屬性生冷,尤以西瓜偏寒、芒果較毒應忌口,也應留意引發高度過敏原的奇異果、草莓和鳳梨。此外,蝦蟹等海產及酒類應少碰,別誤碰含有蝦米的油飯及高粱酒香腸等,待皮膚復原至正常狀態,便可逐漸恢復正常飲食。
相關部落格
-
沒確診能服用清冠一號嗎? 中醫示警錯誤使用恐反效果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6849台灣Omicron病毒確診數大幅攀升,進入社區流行化,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在今年4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上說明,清冠一號治療確診病患的案例,引起民眾熱烈討論,對此,中醫師高資承表示,清冠一號適用於已經確診的病患,可以有效改善症狀,但尚未確診的病患服用,恐有反效果。
-
換季家中幼兒過敏來報到 中醫師叮嚀生活小細節可預防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1617根據統計,台灣每3個人就有1人是過敏體質,很多孩子換季時,揉眼睛、鼻水直流,有人甚至半夜咳到不能睡。尤其台灣季節變換時,日夜溫差變化特別大,很容易誘發過敏症狀,建議家長應及早就醫。 -
春天皮膚換季問題多 中醫調理代謝體內老廢物質與溼氣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2919鄭愛蓮舉例說明,1位70多歲的張伯伯就在去年此時來到診間,由於罹患老人乾燥性全身紅腫癢,用西醫治療好幾年,反反覆覆不見好,冬天時更是渾身不舒服,前胸、後背、臉和腳都很癢,伯伯雖然好幾次嘴上抱怨「怎麼治療那麼久還沒好?」卻不願意再度使類固醇,因為效果太短暫。 -
大啖年夜飯皮膚病竟爆發! 中醫點名:這些年菜要忌口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5079農曆過年期間,餐桌上會看到的年菜有涼拌生菜、白菜滷、佛跳牆、火鍋、油飯(米糕)......等等,飯後還可能和家人一起喝酒慶祝,順便嗑個瓜子,吃片海苔。鄭愛蓮警告,這些通通都可能是刺激皮膚病更嚴重的食物。舉凡乾癬、溼疹、汗皰疹、異位性皮膚炎等患者,最忌諱吃到牛肉、羊肉、海鮮、生冷食物、海苔、堅果、酒精等食物都不能吃,一旦不小心吃到,甚至只是喝到上述食物燉煮的湯,都有可能誘使皮膚疾病發作或加劇症狀。 -
大寒時節皮膚乾癢問題多 冬季乾癢vs.乾癬差別在哪?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2180鄭愛蓮解釋,醫學上認為,冬季乾癢是由於皮脂腺和皮膚保水功能退化,無法分泌足夠的油脂對抗乾燥的天氣,於是開始出現乾癢、形成皮屑,嚴重時會產生紅腫和刺痛感,被稱為「缺脂性皮膚炎」;而乾癬則是屬於自體免疫失調造成的慢性皮膚發炎和角化性疾病,屬於全身性疾病,皮膚會出現明顯的紅色斑塊和白色皮屑。
延伸閱讀
-
菜花病毒潛伏體內免疫下降易發病 中醫治療採外敷內用
兩性關係 / 愛愛這檔事1640中醫治療菜花有自己的一套方式,黃慶雲說明,中醫是以辯證論治、標本堅固的理念出發,採取外敷內用方法,內服藥中有1種藥物名為「莪朮」,有活血祛瘀、清熱解毒之效,可以增強人體吞噬細胞的吞噬反應,藉此去除病原微生物,讓身體更新修復,通常患者治療7天,就可以看到突出物脫落,但要痊癒需視個人的身體狀況而有不同。 -
「小滿」時節頭昏身體沉重感明顯 中醫養生少不了這帖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920中醫師吳宛容表示,「小滿」天氣比「立夏」時更濕、更熱、更悶,尤其雨量會明顯增加,人們經常會感覺體內的熱氣及濕氣悶住,散不出去,頭昏身體沉重感明顯。 -
吃清冠一號拉肚子?中醫分享3階段保健法 可緩解不適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279本土疫情持續延燒,連帶著,清冠一號也供不應求,就連許多未確診民眾也紛紛搶購囤貨,然多位中醫師們出面表示「清冠一號」藥性偏涼,並不適合當作未確診者的保健用途。 -
新冠疫情狂燒無症狀患者心慌慌? 中醫師傳授抗疫解方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2083談起研製防疫茶原理,鄭愛蓮分享,傳統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意指當人體正氣足夠時,就不用怕任何干擾。而《傷寒論》中又將正氣稱為「衛氣」,是人體的首道防線,因此以此理論製作防疫茶。 -
濕疹不只是皮膚問題! 中醫強調由內而外調理避免復發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2399西醫療程通常會開藥膏供患者塗抹,但中醫是整體的治療。鄭愛蓮說,「體內的垃圾應藉由出汗、出油或排泄去代謝,若出現在皮膚,就可能是濕疹了。」患者需從調整飲食與作息做起,並非1、2周就能痊癒。使用中藥方也能夠排出體內的濕氣,至於開的藥方則因人而異,初期需要排寒、濕、熱,後期就要補元氣,讓五臟六腑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