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流行病學
-
罕病肢端肥大症延誤就診 合併共病恐少活15年
醫藥衛生 / 罕見疾病3089肢端肥大症是1種生長激素分泌過量的罕見疾病,起因於病人腦下垂體分泌生長素的細胞出現增生或腫瘤所致,據流行病學統計,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中每年新增3至4個新病例,台灣每年平均新增約60個新病例,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左右。 -
生活遵循簡單7原則 常保心臟健康同時遠離失智風險
醫美減重 / 養生抗老3381研究的主要作者是由法國巴黎大學附屬公共研究機構的衰老和神經退化性疾病流行病學系的Séverine Sabia所帶領。他與團隊研究美國心臟協會(AHA)最佳心血管健康指南(Life's Simple 7)與日後罹患失智症風險的關聯性。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HA的說法,Life's Simple 7是依照7個改變生活方式,改善心血管健康,防止心臟病的發生。 -
打破肥胖基因牢籠 研究發現慢跑對減重最有效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212研究發現,藉由規律運動可以有效降低肥胖基因對BMI、體脂肪率、腰圍與臀圍的增加幅度,即使與生俱來較多肥胖基因,仍可透過後天的運動改善,例如慢跑、爬山、健走、散步、瑜珈、土風舞或國際標準舞來有效地降低其影響。此外,強度稍高的運動更可弱化肥胖基因的效果,如慢跑優於健走、健走又優於散步。 -
肥胖促使大腦皮質層變薄 恐導致提早衰老
醫美減重 / 體重管理4473美國邁阿密Miller大學醫學院的流行病學主任研究員Michelle Caunca及其團隊,為約1,300名平均年齡64歲的受試者測量BMI和腰圍。大約6年之後,讓受試者再進行MRI腦部斷層掃描,以得知大腦皮質的厚度和腦容量等項目;大腦皮質在記憶和語言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
女性老年腰圍超標 早死風險高出3成
兩性關係 / 女人幫2538美國愛荷華大學流行病學教授Wei Bao所領導的研究人員解釋,研究小組在1993年至2017年間追蹤了超過156,000名年齡介於50到79歲之間的美國女性健康狀況數據,研究發現,BMI正常但腰圍較粗的女性,在研究期間死亡的風險比腰圍較細的女性高了31%;而49歲以上的女性若腰圍達35英寸或更大,即使BMI正常,早死的風險也會提高。 -
放暑假連日熬夜玩手機 國中男生引發3公分大痔瘡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784林北江醫師說明,痣瘡併血栓屬於外痣,前幾天的急性期會讓屁股變得很敏感,就算不直接觸碰也很痛,門診的處理方式可以打麻藥後把血塊取出,達到緩解疼痛目的。但由於國中男生就醫時已過急性期,痣瘡被碰到才會痛,所以開藥膏塗抺並囑咐泡水坐浴以加速消腫、減緩不適。 -
中年婦女缺乏社交互動 恐加重骨質疏鬆風險
兩性關係 / 女人幫2730研究人員將年齡、教育程度、健康狀況、體重、吸菸、飲酒習慣和雌激素治療、停經年齡、體力活動和骨折病史納入考量後,發現骨密度與社會應變能力和社交活動之間的關係。從研究中發現,高社會壓力與髖部、腰椎和股骨頸這些部位的骨質流失有關。 -
含糖飲料真的要少喝 研究:肥胖之餘還可能致癌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4253美國癌症協會(ACS)的發言人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已知肥胖可能致癌,應讓消費者停止飲用。美國癌症協會ACS營養和身體狀態總經理Colleen Doyle也認為,全面減少含糖飲料是個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