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汙名化
-
2024年10大社會新聞負面居多 專家分析事件背後警訊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11552024年10大社會新聞出爐,負面內容居多,如詐騙、台北幼兒園性侵案等,中華隊12強棒球冠軍則成為少數的正面新聞。詐騙事件層不出窮,精神健康基金會執行長韓德彥提醒,除了做好心理準備,防止受騙,社會大眾應避免指責被害者,將受騙原因歸因「貪念」,汙名化受害者。 -
別誤解愛滋病!民眾不知「U=U」 汙名化成防治挑戰
兩性關係 / 愛滋病防治8028依據2023年進行的愛滋防治政策民意調查結果,有關愛滋病毒量測不到即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染認知度部分,疾病管制署直言,僅5成民眾表示了解「U=U」的概念,顯示此概念並未普及。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表示,台灣目前愛滋感染第1線治療處方單錠複方藥物,只要1天1顆,愛滋感染者便能控制病毒量,期望透過正確的衛教資訊,讓大眾更加瞭解愛滋病毒傳染途徑與「U=U」觀念。 -
愛滋病友心理健康不斷惡化 9成8患者曾有憂鬱情緒困擾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424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於今日舉行記者會,公布愛滋感染者10年生活品質調查報告,指出感染者隨著治療進步,使患者生理健康品質大幅提升,壽命延長與一般人無異。然而,報告也指出,愛滋感染者的心理健康品質與社會關係品質依舊很差,不僅憂鬱、失眠比例偏高,擔憂疾病汙名造成不友善對待,更形成社交孤立與退縮。 -
新版精神衛生法將上路 立委質疑社區心衛中心人力不足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3364新版精神衛生法預定今年12月14日上路,重點在於強制住院規定變嚴,且明訂醫師需幫精神病患擬定出院準備計畫,讓病友順利重返社區,不過,立委擔心,社區訪視人力不足,對此,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目前精神病患關環訪視員案量比去年為1比60,今年降至1比50,期待明年降至1比40。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今天邀請衛福部長邱泰源針對「社區精神病患照護優化」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
憂鬱症住院治療時機? 精神科醫師:出現3狀況應考慮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4386根據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調查,自108年至112年6月底,因精神疾病住院的患者平均1年約有8499名,其中憂鬱症為1812人,占約21%,患者平均年齡為43歲,平均住院日數是28天。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精神科及精神官能症病房主治醫師唐守志分析,從憂鬱症患者住院次數來看,有約72%是1次住院,15%是2次住院,也就是說有7成的憂鬱症住院患者,只住過1次院後就沒有再住院;總共有接近9成的病人是2次住院後就沒再住過院。因此,多數患者住院後都可以改善病情的嚴重度,不用再住院。 -
第1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登場 3大亮點揭產業趨勢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69802025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預計達468萬,高齡族群的增加促使科技廠與上市櫃積極投入相關產業,從快速篩檢腦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醫療技術、遠距醫療與個人化健康管理、以及針對銀髮族的住宅和智慧家電。第1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於8月2日至4日在世貿一館舉行,為期3天展示產業未來發展方向。 -
過來人親解憂鬱!與憂友對話 蘇禾3方面做到同理陪伴
醫藥衛生 / NOW人物5429肯愛協會秘書長蘇禾以憂鬱症過來人的身分表示,「憂鬱症是一個凍結的情緒沒有化解」。整體社會因文化教育關係,民眾已習慣迴避情緒,就像孩童常被家長斥責「不可以哭」、「不能生氣」、「大笑很難看」等話語,日後成人也就習慣隱藏情緒,將心情凍結起來壓抑自己,一旦某天爆發演變成疾病,甚至有衝動性行為時,容易釀成不可挽回的遺憾。 -
5旬婦人離婚後重鬱發作難自癒! 治療8週恢復開朗自信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4751重鬱症的終身盛行率超過10%,即每10人就有1、2位在一生當中經歷重鬱。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謝光煬說明,重鬱不只是一時的心情低落,而是重大的情緒疾病,會造成嚴重的社會職業功能障礙,不容易自己痊癒,可能一再復發,因此病人需要及時的專業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