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核酸
-
米製品保存不當恐出現米酵菌酸! 專家授正確保存秘訣
健康養生 / 營養美食410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的死者血液檢體中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引起眾多對於食安的關注,而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主要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又名伯克霍爾德菌,學名:Burkholderia gladioli)產生的1種粒線體毒素,與印尼和中國曾爆發的椰子和玉米產品的疾病有關。然而,為什麼會出現米酵菌酸?哪些食品、環境或因素,特別容易產生,我們是否需要擔憂所有的米製品,以及究竟應如何避免接觸米酵菌酸? -
默克在台35周年 旗下3大事業體促台灣產業升級與創新
醫藥衛生 / 生醫產業36965全球領先的科學與科技公司默克,今年在台成立35周年,旗下3大事業體:電子科技、醫療保健與生命科學,不斷探索前瞻創新領域,在材料智慧、新型生物製程、mRNA布局、AI輔助藥物開發、精準及智慧醫療、人口與人才永續、環境永續等領域都扮演重要角色,探索更多人類未來生活的可能性。 -
生技中心40周年 扎根生技產業期許再創下1個黃金10年
醫藥衛生 / 生醫產業37096生技中心14日舉辦40周年慶典,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國發會龔明鑫主委、經濟部及國科會均有代表出席祝賀,生技中心歷任董事長、執行長及產業界先進更熱情到場分享生技中心40有成的喜悅。 -
惡性腦瘤治療新希望 類病毒奈米載體有望改善治療困境
癌症新知 / 抗癌密碼8114惡性腦瘤治療出現新武器!長庚醫院攜手成大醫工跨領域合作,成功開發創新的類病毒奈米載體,可攜帶治療用核酸片段,抑制腫瘤特定基因表現,增強放射治療效果,動物實驗顯示能延長腦瘤小鼠2倍的存活期,治療效果顯著。研究成果已發表在2023年6月美國化學學會《ACS Nano》頂尖期刊,創新概念更獲選為期刊封面故事,並榮獲2023年國家新創獎肯定,未來極具高度臨床應用潛力,有望克服現腦瘤治療的困境。 -
全球外泌體研究蓬勃 國內外泌體臨床應用相繼展現成果
醫藥衛生 / 生醫產業47495近年國內興起外泌體研究,台灣外泌體產學聯盟召集人林奏延教授表示,早在2013年外泌體獲諾貝爾醫學獎揭示學理及肯定,全球開啟迅速發展,各國競相投入不同領域的醫療臨床試驗、積極布局於幹細胞功能參與、再生醫療的應用,外泌體在全球學術和臨床應用、技術與產品開發已具產業規模。 -
中研院發表自動mRNA製程平台! 與宏碁合作癌症疫苗
醫藥衛生 / 智慧醫療3516近年mRNA技術的成功,已成為各國研發下世代醫療的新方向,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與電腦品牌廠宏碁施振榮創辦人於8日共同宣布雙方已簽署合作備忘錄,並各自提出「自動mRNA製程平台」及「預測腫瘤新抗原(neo-antigen)之AI模型」之技術,以共同發展個人化癌症疫苗。 -
RSV好發於2歲以下幼童 醫警告:這症狀與新冠最不同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849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與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皆屬於副黏液病毒科(Paramyxoviridae),是1種具有套膜的常見單股核糖核酸病毒。RSV病毒可能會造成幼童嚴重呼吸道症狀,並好發於2歲以下幼童,易誘發急性支氣管炎和肺炎。 -
蘑菇配茄子會中毒?食藥署破解謠言 這類蘑菇才須注意
健康養生 / 營養美食3547「蘑菇可以和小白菜一起炒,但不能和茄子一起吃,會中毒。」、「蘑菇和小米、大黃米千萬不要同時吃,會產生1種毒素,醫院治不好,後果很嚴重。」,網路流傳許多似假非真的訊息,對此,食藥署表示,這種沒有根據的傳言,沒有相關科學論述依據,民眾無須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