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手術切除
-
懷孕5個月驚現卵巢惡性腫瘤 手術摘除免化療順利產女
癌症新知 / 卵巢.子宮2758懷孕5個月例行性產檢竟意外發現卵巢有惡性腫瘤時,到底要不要終止懷孕?為該名孕婦產檢的馬偕紀念醫院高危險妊娠科資深主治醫師王亮凱表示,李小姐在妊娠20週進行第4次例行性產檢時,腹中胎兒發育情況一切正常,但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孕婦腹腔內積滿大量腹水,及左側下腹部有一個15公分大小、邊界模糊、結構複雜的卵巢腫瘤。 -
過度曝曬陽光 當心罹患最常見的皮膚癌「基底細胞癌」
癌症新知 / 其他癌症10991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癌,也是最常見的癌症,病變細胞來自表皮基底層或毛囊最外層細胞。發生率大約為每年每10萬人之中數百人,好發於40歲以上族群,發生率隨年齡增加,特別是年長者、膚色較淺者及男性,80%發生於頭頸部,其餘部位則較少見,主因與陽光中紫外線的曝曬量有關,三價砷化物也是原因之一。 -
子宮手術後擔心會影響受孕? 選擇適當的手術方式及防沾黏醫材是重要措施
兩性關係 / 婦科診療室11342子宮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其主要功能與孕育胎兒及月經來潮有關。當子宮內出現息肉、肌瘤、妊娠物殘留,甚至惡性病變時,常需透過手術切除。婦產科醫師建議,特別是有生育計畫的女性,要謹慎選擇手術方式,以對內膜傷害較小的術式為主。進行子宮內手術時也可考慮使用防沾黏凝膠。此舉能保護子宮內膜,預防傷口癒合時產生沾黏,為未來的受孕增添一份保障。 -
三總肺癌治療新突破! 精準診斷定位同步切除肺小結節
癌症新知 / 肺癌16694肺癌長年高居台灣10大癌症死因之首。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肺癌為國人罹癌人數最多的癌別,且五年存活率與發現期別密切相關。若能在第0期或第1期確診,五年存活率可望超過9成。然而,隨著低劑量電腦斷層(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肺癌篩檢普及,如何安全、準確地處理體積小、位置深或支氣管徑路不清的小結節,成為臨床極大挑戰。 -
吞嚥困難逐漸加重、體重莫名減輕? 當心食道癌找上門
癌症新知 / 其他癌症1823063歲的廖先生有多年抽煙習慣,在近1個月以來出現體重明顯減輕與吞嚥困難的情形,日常中只能吃軟質或是流質食物,嚴重影響生活。日前他至新竹臺大分院就診,經詳細檢查後,確診為第3期食道鱗狀細胞癌。隨即轉介至腫瘤醫學部,由醫療團隊擬定治療計畫,先接受前導性同步放射線與化學治療,在第1階段治療完成後,腫瘤已有部分緩解,廖先生也能恢復正常飲食。後續他將接受食道切除及重建手術,以以期爭取最佳預後。 -
贅生皮多為良性增生 醫:出現紅腫、疼痛等症狀需就醫
醫美減重 / 美容整形16490日前1名43歲的女性,在右腹股溝處發現突出一顆吊鐘狀小腫塊,原先不以為意,後來因局部出現腫痛症狀而就醫。檢查後卻認為贅生皮,因長期摩擦導致皮膚破損,進而引發傷口發炎,所幸經治療後痊癒。另外有1名62歲的男性,原左頸部皮膚有1小腫塊,其在自行塗抹藥物後因腫痛而就醫,診斷為局部化學性灼傷,是由藥劑刺激贅生皮所致。經治療後,傷口癒合良好,症狀也有所改善。 -
全球跨洲多族群肺癌研究出爐 中研院揭致癌與復發關鍵
癌症新知 / 抗癌密碼15870肺癌自2024年起已成為台灣癌症發生與死亡的「雙冠王」,每年逾萬國人因肺癌喪命。由中央研究院領銜的「臺灣癌症登月計畫」,攜手美國臨床蛋白基因體腫瘤分析聯盟(CPTAC),分析全球數百個案例,近期完成首次涵蓋歐美與亞洲多族群的大規模肺腺癌蛋白基因體研究。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 -
早期乳癌術後16年復發 別以為過5年就沒事應持續追蹤
癌症新知 / 乳癌12802早期乳癌術後16年也可能復發!今年72歲張女士曾經是安養機構的照護人員,工作壓力大,51歲時察覺左側乳房有異樣,檢查確診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無淋巴結轉移,並接受完整的手術與藥物治療。沒想到,術後規律追蹤16年後,姐妹相繼過世,看護高齡母親的壓力變大,某日攙扶跌倒的鄰居婆婆時感覺「閃到腰」,就醫檢查已是乳癌併發骨轉移,打破「追蹤5年就過關」的刻板印象。不過,張女士不放棄,為了心愛的先生與兒子,積極配合醫囑,規律治療與追蹤,持續與乳癌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