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慢性腎臟疾病
-
年輕世代少喝水、少運動 淪慢性腎病高風險群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3179對於預防腎臟疾病,你知道多少呢?「護腎習慣大調查」發現,民眾對於腎臟器官及慢性腎臟疾病,認知程度指數高達8成,銀髮世代擁有良好健康意識與生活型態,在護腎意識及行為上,以51至71歲的銀髮世代表現最好。反觀年輕與中堅世代在護腎意識及行為的反差最大,護腎意識雖高,但運動頻率卻普遍不足,喝水不夠,且嗜吃油 -
蘿蔔腿族易患慢性腎病 小腿肚逾36公分是警訊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3799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共同公布「國人主要死因別疾病之可預防因素探討及健康促進研究」成果,其中「體型指標與疾病」最引人矚目。
-
小王爺陳麗麗長年洗腎 因突發性腦溢血病逝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4850最新資料統計,台灣洗腎人口於105年突破8萬名,其中12%屬於慢性腎臟疾病。錢政平指出,洗腎患者常合併高血壓、高血糖等三高疾病,加上長期洗腎,導致血管的凝血功能降低,造成血管硬化,因此,腦溢血風險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
腎性貧血非老化現象 置之不理恐危及生命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2133收治患者的台北慈濟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郭克林說明,張阿嬤腎臟功能萎縮情況嚴重,血液中的肌酸酐濃度是3.1mg/dL,血紅素只有8.9g/dL,低於標準值12g/dL。經由「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療3個月,提高造血能力後,血紅素上升到接近標準值的11.6g/dL,肌酸酐濃度也降到2.7mg/dL。讓阿嬤精神變好,身體症狀和生活品質都獲得明顯改善。 -
平時多費心 大腸直腸癌退散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2031廣義的大腸包括結腸和末端的直腸,結腸又可分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大腸癌有2/3的機率發生在人體左半部的直腸及乙狀結腸,而大腸癌的成因除了基因遺傳之外,絕大多數是生活及環境條件所影響。抽菸喝酒、攝取紅肉及動物性脂肪會增加罹患風險,若要預防可多吃高纖維的蔬菜、水果,並維持適當的運動。 -
青光眼早期難發現 定期檢查防惡化
健康養生 / 視力矯正2349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青光眼」是致盲的原因之一,許多青光眼患者早期症狀不明顯,因此往往不易發現。台大醫院青光眼科主任王清泓醫師表示,有將近90%的患者不知道自己罹患青光眼,等到發覺視力降低,視線模糊不清時,多半已非常嚴重。 -
慢性腎臟病 低蛋白飲食延緩洗腎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129台北慈濟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郭克林指出,造成泡泡尿的原因很多,不見得與腎臟病有關,但可視為慢性腎臟病的警訊。其實慢性腎臟病患者若採取低蛋白飲食,配合酮酸胺基酸營養劑,平均可延緩洗腎半年到一年,提醒民眾注意日常保健,關心自身身體健康。
-
妥善控制血壓 免除洗腎風險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2345臨床顯示,只要早期發現慢性腎臟疾病,並給予適當治療與衛教介入,即可避免或阻緩發展成末期腎臟疾病,進而降低洗腎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