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大腸直腸外科
-
婦人血便確診大腸癌 新術式可免除人造肛門
癌症新知 / 腸癌3559隨著飲食西化及生活習慣改變,台灣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始終高居不下,連續1、20年蟬聯台灣10大死因排行榜前1、2名,呂宗儒醫師提到,7至8成大腸癌患者為自發性病症,找不到相關家族史。如以年齡進行分析,50歲以上的患者,大都與抽菸、生活習慣不良、長期飲食失衡、嗜吃刺激性食物有關;如在50歲之前發病,則大都是因為基因遺傳。 -
女子長期下腹痛 摸到身體硬塊才知已大腸癌末
癌症新知 / 腸癌3820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醫師劉建國表示,惡性腫瘤如併發腹膜轉移,治療上相當棘手,病人通常生活品質不良,存活率也較低。此外,一旦腹膜腫瘤轉移,因為腹膜血漿屏障關係,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在腹膜灌流濃度很差,治療效果大都不佳。以往大腸直腸癌且腹膜轉移患者存活期往往不到1年,即使接受化學治療加上標靶藥物治療,僅能爭取6至9個月存活期,顯見這類癌症之險惡。 -
慢性失血導致頭暈目眩 揪出元凶竟是痔瘡惹禍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031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蕭光宏表示,痔瘡組織是肛門內正常的襯墊組織,當襯墊組織異常增生,就形成所謂的痔瘡,雖然不是嚴重的疾病,卻可能影響生活。痔瘡可分為內痔及外痔,常見症狀為腫、脹、疼痛、流血,從肛門進去大約1.5公分左右是直腸與肛門的交界,這交界之內的痔瘡組織增生稱為內痔,交界之外的痔瘡組織增生則稱為外痔。 -
錯把直腸腫瘤當痔瘡 阿公強忍疼痛坐立難安
癌症新知 / 腸癌4726台中90歲潘姓阿公長期血便,又在肛門口摸到突出物,以為只是痔瘡發作,僅塗抹痔瘡藥物和服用中藥處理,始終強忍不適沒向家人透露,直到子女發現爸爸舉止怪異,硬拉著就診才發現竟是「低位直腸癌」惹的禍,所幸透過口服化學藥物和放射線治療後,腫瘤明顯縮小,阿公也能順利坐下和解便了。 -
肛門廔管治療棘手 微創手術擺脫尷尬宿疾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2849常有人搞不清楚痔瘡和廔管的分別,俗話說「十男九痔」,如果長出肛門廔管,治療更為棘手。三軍總醫院日前以「微創廔管結紮手術」成功協助一名複雜性肛門廔管開口的中年男性,擺脫尷尬的宿疾,術後肛門括約肌功能正常,生活不受影響。 -
男大生「腸套疊」腹痛 竟是腫瘤作祟
醫藥衛生 / 罕見疾病1300許多人以為「腸套疊」只會發生在幼兒身上,其實成年人也會,且原因更恐怖,可能是大腸癌、闌尾癌所引起的。一名男大學生因為右下腹痛就醫,原本以為是急性闌尾炎,至醫學中心就醫後,確診為闌尾腫瘤所引發的「腸套疊」。 -
溫熱化療抗癌技術 腹膜轉移新療法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3905由於腹膜侵襲癌難以開刀治療,平均存活期不超過1年,且腹膜受到癌細胞侵襲後,患者經常腹痛、便祕,大量腹水造成腹脹、腸阻塞,以致無法排便,也難以進食,生活品質相當差。 -
醫療結合AI人工智慧 達文西手術傷口小復原快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4316台灣機器人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指出,機器人手術應用領域越來越廣,現已擴及頭頸部、心臟外科、胸腔外科、胃腸外科、肝膽胰、泌尿科、婦產科、大腸直腸外科以及護理等9大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