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壓抑
-
疫情焦慮睡眠障礙最常見 微解封後這樣做找回過往生活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621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自殺暨成癮防治中心主治醫師單家祁表示,面對不確定性而感到焦慮、遭逢挫折而感到憤怒、經歷失落而感到憂鬱,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以若讀者正因為疫情來襲而感到無助害怕、惶惶不安,那是人性,千萬不要責怪自己不夠堅強;直面這些真實感受,正是讓我們了解自己面臨哪些壓力,進一步重置身心平衡的第1步。 -
首批莫德納抵台! 第1劑疫苗施打率達6成可壓抑住疫情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384今(28)日約17時,首批莫德納新冠疫苗抵達桃園機場,分裝在2個溫控櫃,由警車護送到指定冷鏈儲存封緘,台灣首批mRNA新冠疫苗到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幾次經驗下,外購疫苗非常確定才會對外說。 -
婚後致力扮演完美太太終究崩潰 原因從童年逆境說起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997童年逆境是指孩童時期遭遇到心理、生理、社會方面的不利成長因素。國外許多研究發現,在家庭中遭遇肢體暴力、性侵、目睹家暴、遭父母羞辱或忽略等等逆境的孩子,因長期處於負面情緒與壓力中,較難學習如何調節情緒及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成年後得到各種身心疾病的機率也越高。以蔡女士為例,其童年時期遭到父母慣性地貶低、情感忽視,造就成年後容易自卑、過度敏感的個性,只有扮演「完美母親與太太」的角色,才能讓她自覺有存在的價值,但長期的焦慮情緒卻也造成先生與兒子的負擔,更開始阻礙兒子發展青少年應有的獨立性。 -
癌症希望基金會辦親子營隊 幫助癌友家庭找到情緒出口
癌症新知 / 抗癌鬥士3665父親節甫過,1個才10歲的孩子,因為爸爸的罹癌而開始懂得在父親節聚餐時提醒爸爸哪些是紅燈食物須避免食用,哪些是健康的食物需多加攝取,他是漢堡(化名),父親楊爸今年45歲,在2年前罹患肺癌,確診時年僅8歲的兒子,不僅很少表現出其他的情緒,更早熟的擔心癌症是否會讓爸爸疼痛不舒服。 -
熟男為了自己和小弟弟健康著想 快點戒除這些壞毛病
兩性關係 / 男人幫5601西醫研究指出,40歲以上的男性,長期嚼檳榔、吸菸、酗酒、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腎臟病、肥胖、心血管疾病、或前列腺疾病、長期熬夜、生活壓力、緊張焦慮,都是罹患性功能障礙的高風險群,最好及早預防。 -
「自我沉默型」女性 負面影響可能不只心理
兩性關係 / 女人幫3053在1項新的研究中發現,個性壓抑的女性可能更容易罹患中風。在1項針對40至60歲的女性研究中發現,屬於「自我沉默」類型的女性,患頸動脈斑塊的風險會增加,研究結論公布在北美更年期協會年會。 -
心情不好就大吃 研究:肥胖與社經地位有關
醫美減重 / 體重管理3312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說明,社經地位是健康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主要是低社經地位者在尋求健康資源的能力相對較弱,其中肥胖又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上述的研究發現也與此現象相呼應。邱弘毅呼籲,政府應努力營造健康的飲食環境,讓不同社經地位的人都能獲得較健康的飲食,進而避免肥胖風險,以降低健康不平等帶來的衝擊。 -
夢由心生? 醫:大腦潛意識的祕密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8560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睡眠品質相對比較差,也常常有人因為作夢被嚇醒,甚至影響到白天日常生活。我們的睡眠與夢境究竟存在什麼關係呢?而在睡夢中,大腦又扮演著什麽角色?人會作夢源自於大腦何種機制?惡夢的成因,是心理因素抑或是生理因素呢?讓我們一起探究睡眠與夢境的關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