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個人化醫療
-
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指標台灣排第2 健保資料庫當後盾
醫藥衛生 / 生醫產業3694亞太區「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指標」評審嚴謹,由15位跨國主要醫療照護專家主導及評分,透過資料分析評估亞太區11國在實踐個人化醫療上的完善程度,給分指標原則為「對的時間」、「提供量身訂做個人化照護」、「給對的人」。 -
2025邁入超高齡化社會 中研院跨界為精準健康做部署
醫藥衛生 / 生醫產業3310今年(2021)中央研究院首度跨界,與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展開人體資料庫合作計畫,透過擴增社區型健康參與者收案量,加速超前部署。前副總統暨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先生表示,精準健康為我國生醫發展重要的下一步,對於中研院首次跨學術與產業的合作表達期待。中央研究院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李德章代表與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石曜堂董事長皆表示,此次攜手充分展現產學合作精神,有助提升人體生物資料庫的多元化,未來也將朝向串聯雙方龐大數據發展,成為國家最堅強的精準健康後援隊。
-
台灣大腸癌地圖都會區盛行率高 7大高風險症狀別輕忽
癌症新知 / 腸癌5154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張琮琨表示,大腸直腸癌初期幾乎無症狀難以察覺,但每2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篩檢,可下降35%大腸直腸癌死亡率,據2014至201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50歲以上國人受惠於政府開放2年1次糞便潛血篩檢,確診時大腸直腸癌多是早期,治癒率提高。 -
婦人五十肩痛到只能平舉! 這個治療免開刀活動自如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2649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林琮凱表示,患者最初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旋轉肌袖受損、鈣化,接受復健、中醫、體外震波等保守治療半年,但狀況改善程度並不明顯,尤其手臂活動角度有限,如手臂朝前平舉向上僅稍微超過90度、前臂內轉60度、外轉30度,使徐女士左手活動度嚴重受限,幾乎無法自理生活。 -
臺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 卸下白袍實踐公衛理想
醫藥衛生 / NOW人物4063陳秀熙談起當初選擇脫下白袍,轉戰公共衛生社區服務的心情,有感而發地說:「這個社會仍需要加入一點異質性,要有不同跨領域的人才培育,才可維持台灣於健康醫療領域上保有的頂尖地位。」為讓健康醫療更多元,必須要有醫療背景的專業人士,逐漸引入其他理工文社範疇,而陳秀熙,就是在時代變化下,最早受到衝擊的一群。 -
Google不行台灣來 交大領先全球開發智慧隱形眼鏡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361邱俊誠研究團隊所開發的智慧隱形眼鏡,感測器採用金作為材質,夾在矽水膠中,配戴者不會直接接觸到感測器,因此對使用者而言,與一般隱形眼鏡並無差異,不會有不適感。 -
空汙提高肺癌罹患率 基因篩檢可望提供精準治療
癌症新知 / 肺癌3227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指出,肺癌可分成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等2大類,其中8成5屬於非小細胞肺癌,以肺腺癌最常見。目前已知的肺腺癌致病基因有許多類型,EGFR基因突變為最多,約占5至6成,至於ALK、ROS1及BRAF所占比率都小於5%,隨著藥物進步,不論哪種致病基因突變,均有相對應的藥物可供治療。 -
藥效因人而異 關鍵在基因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139同樣的藥物用在不同的人身上,影響力卻會不同。這個人服用之後可能很有效,另一個人卻沒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最新研究發現,在不同的個體身上會產生不同的藥效,是因為每個人基因不同的緣故,此研究刊登在《細胞雜誌》(C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