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中壯年
-
「頭暈」和「眩暈」差別在哪? 耳鼻喉科醫師教你分辨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2296年輕時為了考試挑燈夜戰,即使2、3天不睡覺也能挺過去;到了中壯年,處於高壓工作狀態,如果熬夜趕報告,副交感神經受到不當抑制或交感神經過於活化,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就容易引發眩暈,通常以過勞、緊張、焦慮、睡眠不足、容易生氣等特性的族群罹患率較高。 -
肌肉流失10%免疫力開始下降 強化保護力蛋白質要補充
健康養生 / 營養美食2481本周因應疫情變化,公布許多新防疫政策,不僅疫情警戒降2級,也開放38歲以上民眾施打新冠疫苗。疫情雖趨緩,但社區中依然存在隱形感染者,外出仍有感染風險;此外,面對傳染力更強的Delta變種病毒,持續也有境外移入案例,我國尚未完全排除威脅。 -
台灣巨砲陳金鋒任頭頸癌衛教大使 鼓勵病友別放棄治療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2882新冠疫情全球延燒,也讓台灣10大好發癌症第6名的頭頸癌拉警報!根據國際醫學期刊回溯性研究報告顯示,針對頭頸癌確診方面,疫情影響造成就診量降低,病患確診時的原發腫瘤體積明顯較大。對於已確診病患而言,因疫情而延遲治療,也恐增加3至9%的死亡風險。以國外觀察為借鏡,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提醒,癌症進展是不等人的!相較頭頸癌第1、2期確診的5年存活率達60至90%,晚期確診卻僅剩40%,同時復發率與死亡率皆相當高!
-
肝癌5大高風險族群莫輕忽 提高篩檢頻率助肝癌早發現
癌症新知 / 肝癌94台中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騰裕醫師提醒,肝癌高風險族群應安排至少每半年一次的超音波追蹤檢查,才能早發現早治療。雖然如此,一旦發現肝癌時已進入晚期,也就是腫瘤已有血管侵犯或是肝臟以外的轉移,目前健保已有給付先進的口服標靶藥物,也有人有不錯的反應,患者不應放棄希望! -
別以為年輕就沒問題 青壯年族群仍存在這種疾病的風險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784榮新診所主任康宏銘指出,根據本院去年8至10月健檢統計,在總計2,300位受檢者中,其中男性855人,女性1,445人,平均年齡40.4歲,血脂異常的比率高達45.4%,血壓偏高有39.1%,血糖偏高有14.5%,體重過重有40.1%,其中約有三成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 -
避免心臟猝死憾事發生 定期心肌掃描檢查排除心臟危機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3070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核子醫學科主治醫師韓登宇表示,一般而言,提到心血管疾病時,大家總是會下意識地跟老年人聯想在一起。然而根據美國心臟學會統計,在40至59歲的中壯年中,有5%至6%的人已經有心血管疾病;而其中更有2%至3%的人會發生心肌梗塞。而在20至39歲的年輕人中,雖然發生率不到1%,但也並非心血管疾病的絕緣體。 -
自行車好手無預警腫20公斤! 就醫發現嚴重心衰竭惹禍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2700楊峯菁醫師說,一聽到水腫很多人自然而然想到腎臟問題,其實水腫也是心衰竭的標準症狀。他表示,造成心衰竭的主因和心肌炎、冠狀動脈阻塞有關,心肌之所以會感染而發炎,和喝酒、感冒、罹患糖尿病等有很大關聯,至於冠狀動脈阻塞則主要和高血壓、高血脂等原因有關。 -
視網膜剝離不是老人專利 重度使用3C年僅18歲就發病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4336羅東博愛醫院眼科黃謙傑醫師表示,一般來說,視網膜剝離的好發族群為高度近視者(500至600度以上)、40至60歲的中壯年族群,發生原因為視網膜退化,不過近年來由於3C重度使用成癮者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使就醫年齡有下降的趨勢,應是用眼過當使視網膜提早退化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