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來!中醫立冬養生順應體質 「平補滋陰」為原則

2810
楊芷晴 報導
秋去冬來!中醫立冬養生順應體質 「平補滋陰」為原則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隨著秋燥季節過去,冬季展開以立冬為基準,舉凡季節轉換節氣都會透過自然界的大改變而影響身體,無論是思慮多導致的傷津耗氣,或是久坐及缺乏運動形成的筋骨經脈氣血不通,都會在立冬節氣轉換後、天氣逐漸轉為寒時,引起過去累積的勞損類病根逐漸表現出來。因此,一般人會在這個時節進補身體,然而今年較多颱風環流造成的多雨濕冷氣候,除了注意身體勞損外,代謝不良及慢性代謝疾病所形成的虛實夾雜體質狀態更需要專業調理照護。
 

冬季中醫養生順應個人體質調補 平補滋陰、食補搭配穴位多管齊下


周大翔中醫師指出,中醫師調補根據體質順勢為大原則,現代人多虛多火,立冬進補以「平補滋陰」為原則,適度透過藥材調整至整體藥性「微溫」即可,常見補氣藥材有黃耆、黨參;滋陰養血藥材有枸杞、紅棗、熟地;溫性藥材有肉桂、龍眼肉、生薑,配合當令食材如大白菜、白蘿蔔、黑木耳、百合、玉米、豆腐、南瓜、馬鈴薯等可以兼顧食物營養素及藥性引經來調補身體。


【立冬適合按壓穴位】湧泉、百會和神闕


▸湧泉穴:屬足少陰腎經 ,位於足底,足少陰脈氣由此而上,如泉水涌出,具鼓動腎氣、開通全身氣機、活化免疫力等功效,每日按壓15~20分鐘可以強化免疫系統,每日足浴15~20分鐘也具同樣功效。


▸百會穴:屬督脈,為手足少陽、足太陽、足厥陰之會,穴在頭頂,為一身之宗,百神所會。具安神,醒腦,開竅,明目,升提陽氣功效。每日早晨起床按壓15~20分鐘可以喚醒全身氣血啟動,強化免疫能力之效。


▸神闕穴:屬任脈,從腹部中心影響兩側的脾經、胃經、腎經三條經絡,神闕意指神氣通行的門戶,真氣往來之門,由神闕穴為核心形成於先天胚胎時期氣血供應的中樞,透過溫敷神闕穴可以影響全身經絡的開闔,除了調整腸胃機能功效外,可以建立良好的氣血循環及免疫系統穩定能力,取穴位於腹部肚臍窩中央,多用於薰法、溫敷法、周圍揉壓法。


【立冬最佳滋養補氣湯品】元氣雞湯食補


▸基本藥材:黃耆30g,白朮12g,炙甘草12g,黑豆10g,參鬚8g,枸杞6g,龍眼肉4g,陳皮4g,何首烏6g,肉桂6g,黑棗3~5顆剖開。


▸食材備料:雞腿肉1~2支切、米酒、鹽巴適量。


▸作法:

將藥膳藥材稍微以清水沖洗一下,浸泡至水中1小時,雞腿肉洗淨後,將雞肉放入滾水川燙去血水後撈起備用,將雞肉放入浸泡的藥材及藥材水中,另外加水約1500cc左右,淹過藥材及雞肉為基準,大火煮滾後轉小火,小火烹煮1小時,以雞肉燉煮軟爛或個人口味調整為基準,關火後,蓋子蓋住悶約1~3小時,並根據個人口味放入適量鹽巴即可完成。


▸適用及禁忌族群:

周大翔中醫師表示,立冬元氣食補湯主要為「四君子湯」、「玉屏風散」及溫腎養血藥組成,方義為健脾補氣、溫腎養血,透過強健脾胃機能提升人體後天之本營養及氣血產生的源頭,進一步提升免疫系統能力,藥性相對平和,常人較無特殊禁忌。若有特定疾病建議諮詢中醫師是否適合食用,若為素食者,將雞肉改為菇類、蔬菜類及豆製品取代即可。


適度曬冬陽助提振體內陽氣、促進循環 避免錯誤進補造成免疫失控


周大翔中醫師建議,進入立冬,室外溫度降低、白日陽光日照時間也隨之縮短,適度曬太陽可以提振體內陽氣,促進全身氣血循環,改善頭部及四肢末梢微循環,食用冬令進補食材時根據身體狀態適量食用。


現代生活環境經常處於工作高壓,作息經常熬夜,久坐及運動量不足,高糖高油精緻型食物增加,因此,經常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神經長期處於亢奮、慢性勞損的氣滯氣血兩虛、飲食不當造成的身體慢性發炎、婦科子宮肌瘤和肌腺症等,都是現代人常見身體狀態。過去立冬後進補常見的麻油雞、燒酒雞、四物八珍十全藥補、當歸羊肉湯、薑母鴨等,必須根據個人身體狀態做適度調整。


前述進補類型多屬於「溫補」,無論是神經亢奮或是虛勞過度的虛不受補,甚至子宮內膜疾病及身體慢性發炎等,都可能因為吃了過度溫補食物而讓身體狀態惡化,輕則嘴破、口乾、身體燥熱、頭暈等不舒適症狀,嚴重可能加重體內黏膜急性發炎。


值得提醒的是,疫情過後許多人開始察覺自身免疫力相較過去不穩定,透過中醫醫療來強化免疫力成為新的醫療選擇之一,適度立冬進補可以強化免疫力,但仍應正確診斷體質是否適合,相對於常人免疫力不穩定調節,甚至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更應該避免錯誤進補造成免疫失控。若因不小心過食不適合自己的進補食材,建議儘快尋找合格中醫師透過適當藥物調整身體狀態。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秋冬慎防腦中風!醫提醒注意保暖 維持血流暢通是關鍵
▸換季擦再多保養品也難吸收? 無針導入保養告別敏感肌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