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林郁敏/高雄報導】多數民眾因姿勢不良而長出骨刺,導致背痛難耐甚至影響睡眠。雖然想解決問題,卻又擔心傳統手術傷口大、身體負擔重。重仁骨科醫院副院長周毓霖指出,現今脊椎手術正朝向微創且精準的方向發展。目前,脊椎內視鏡手術已成為治療單節椎間盤突出及部分骨刺、韌帶增厚壓迫神經患者的首選方式,尤其對於希望快速恢復日常生活的中老年族群,具有明顯的優勢。
出現這些症狀建議手術治療 脊椎內視鏡手術提升恢復力
周毓霖醫師表示,脊椎手術最主要的適應症是患者出現神經學症狀,如:下肢疼痛、麻木或無力等症狀,當症狀影響日常生活行動時,便建議手術介入治療。臨床上最常見的狀況包括椎間盤突出、神經旁韌帶肥厚及受傷後骨刺增生,只要脊椎形態改變壓迫到神經且影響到生活品質,就屬於手術適應症範圍。
相比傳統微創手術,脊椎內視鏡手術具有許多優勢。周毓霖醫師分析,傳統微創手術需切開約5公分傷口,術中需將肌肉撥開,過程中會破壞肌肉組織而使術後疼痛感較大、肌力復原也會較慢,約需4到6週才能恢復;而脊椎內視鏡手術傷口僅需約1公分,無需切開肌肉,減少術後疼痛並加快恢復,患者通常術後當天或隔天即可下床行走,1週左右便能恢復正常生活。
以周毓霖醫師曾收治一名74歲男性患者為例,他因農務搬運姿勢不當導致大塊椎間盤突出,術前下背及左腳疼痛嚴重,甚至無法平躺。手術僅耗時約2小時,周毓霖醫師利用脊椎內視鏡精準切除壓迫神經的椎間盤與韌帶肥厚部分,患者隔天便自行下床要求出院,術後第2天已能行動自如,但叮嚀患者仍需穿戴護腰約3個月,並且避免再過度彎腰或不當失力造成復發。
然而,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接受脊椎內視鏡手術。周毓霖醫師提醒,主要禁忌症包括脊椎不穩定、嚴重骨刺增生、脊椎側彎造成神經孔變形、感染或腫瘤、以及凝血異常患者。上述可能影響手術安全或手術範圍,因此即使有這些病症仍需依醫師專業評估才能進行手術。
微創內視鏡手術讓減壓處置更精準 朝向更廣泛的用途發展
周毓霖醫師說明,脊椎內視鏡技術的發展並非要取代所有脊椎手術,而是為了讓減壓處置更精準、更安全。目前國際上已應用單通道、雙通道及導航系統等內視鏡技術,甚至開始嘗試利用內視鏡來協助打骨釘與骨融合手術。台灣、韓國、中國及美國等地,均有相關臨床研究與技術開發,此技術正逐漸朝向更廣泛的用途發展。
最後,周毓霖醫師強調,雖內視鏡手術破壞組織少、恢復快,但若長期姿勢不當仍有復發風險。因此,患者術後姿勢保護、日常保養及核心肌群的訓練仍是不可忽視的關鍵。微創內視鏡手術的優勢在於精準減壓、降低併發症及縮短復原期,但最重要的仍是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正確姿勢,以維持脊椎健康。
# 首圖來源/重仁骨科醫院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矯正是美好旅程! 隱形矯正帶來3大效益綻放自信笑容
▸雷射越打皮膚越薄?醫破除「皮膚變薄迷思」 揭無針導入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