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人腸躁症!自律神經失調引發胃腸失衡 中醫辨證論治

3434
楊芷晴 報導
惱人腸躁症!自律神經失調引發胃腸失衡 中醫辨證論治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門診經常遇到忙碌的工作者一到關鍵時刻就胃痛、背痛、四肢無力、急著跑廁所,但真的去廁所解決以後又沒辦法順利緩解症狀。每當關鍵時刻這些困擾的症狀出現時,是不是你的注意力就開始下降了?腸胃問題莫名成為工作上的拖油瓶。中醫師周大翔表示,臨床診斷通常將此情況歸類為「大腸激躁症」,又簡稱「腸躁症」,成因常來自現代人因為情緒因素及壓力影響引起自律神經失調,進而導致腸胃機能失衡所致。


腸躁症是常見功能性腸道疾病 臨床診斷分為3類型


周大翔中醫師說明,腸躁症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道疾病,特徵為反覆腹痛或不適,合併排便習慣改變,但腸道檢查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腹痛或腹部不適通常伴隨排便狀態不穩定同時出現,無論有沒有吃東西,都會經常無規律性出現腹脹感,排便後感覺沒有暢通解淨感及部分黏狀大便,嚴重者甚至伴隨頭痛、疲勞、焦慮、憂鬱等情緒感受漫延,臨床上主要分為3類型:


▸腹瀉型(IBS-D):腸道蠕動加快,導致腹瀉。
▸便秘型(IBS-C):腸道蠕動減慢,導致便秘。
▸混合型(IBS-M):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這些腸道蠕動異常可能與腸道平滑肌的收縮功能失衡有關,進一步研究指出,跟中樞神經及腦部訊號的影響息息相關。


中醫針對核心病機歸納統整病症 3大方向辯證治療


腸躁症的核心病機包括腸平滑肌收縮不穩、腸道與中樞神經的雙向溝通異常、腸道微生物菌落群失衡、及心理壓力因素等,周大翔中醫師根據這些核心病機,臨床上歸納出幾個常見證型來統整治療腸躁症,包括肝氣鬱結肝脾不和、脾虛濕困和脾腎陽虛、濕熱下注等。


1.肝氣鬱結導致肝脾不和:這個證型最常伴隨情緒及壓力等心理因素影響腸胃機能,治療方面除了腸胃機能調整用藥外,需要加入疏肝理氣類型藥物來緩解及解開心理負擔導致的氣結。


2.脾虛濕困及脾腎陽虛證型:屬於「虛證」,導致脾胃機能下降,虛弱的脾胃機能較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而運作失常,這2個證型用藥上需要使用升提脾胃氣機藥物及部分溫陽藥物,根據每個人虛的程度,調整不同程度的補虛藥物劑量。


3.濕熱下注:體內鬱火跟濕氣夾雜的特殊證型,也是臨床上最常見、僅藉由除濕茶飲無法解決的主要類型。要如何有效在清熱與除濕間平衡治療,需要正確診斷與處方調整,針對用藥劑量及時機使用變化,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針對多年頑疾腸躁症患者 輔以針灸和藥物雙管齊下


周大翔中醫師分析,這些中醫證型所代表的意義在於病程不同時期的演變,及病機所區別同一個西醫診斷疾病上不同的中醫辨證病因不同,治療方式是不一樣的,因此,生活飲食建議也會略微差異。


門診中,周大翔醫師遇到患者經常錯亂接收片面資訊卻沒有正確整合,透過診斷才能明確區分同樣是腸躁症,但在中醫生理及證型分屬哪一個類別,腸胃寒熱區別單從症狀分析容易掉入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的誤區而判斷錯誤身體狀態,透過臨床脈學的診斷四診合參才能降低錯誤的機率。


周大翔中醫師在門診治療多年頑疾的腸躁症患者,多會透過針灸及藥物合併治療,其中腹針可以有效改善中下焦氣機運作,頭皮針能有效調整中樞調節能力,當然,除了醫療介入治療外,保持穩定作息及找到自己喜歡的舒壓方式,才能相輔相成的有效治療。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2025報稅新制上路! 留意「報稅時間」延長至6月30日
▸經常後腳跟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