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健檢意外發現主動脈瘤 及時手術遠離心臟衰竭風險

3231
陳郁茹 報導
婦人健檢意外發現主動脈瘤 及時手術遠離心臟衰竭風險

【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53歲鍾女士有長期抽菸的習慣,本身沒有 心臟疾病,日前卻在全身檢查中發現心臟主動脈根部有顆5.3公分大的主動脈瘤。她進一步就醫檢查後,除了有主動脈瘤,還伴隨主動脈瓣逆流的問題,因此在醫師建議下採取主動脈根部瓣膜保留置換術,除去主動脈瘤恐不破裂的死亡風險,未來也不用煩惱心臟因長時間逆流而衰竭的可能。


主動脈瘤初期無明顯症狀 一般超過5.5公分建議手術清除


台北慈濟醫院表示,主動脈是人體重要的大血管,心臟有3片主動脈瓣,正常情況下,心臟收縮時瓣膜會打開,將血液輸送到全身,舒張時血液回流,但因瓣膜關閉,所以血液不會逆流回心臟。若是主動脈瓣膜在心臟舒張時未關閉,血液灌回心臟,長久下來會增加心臟壓力及負擔,進而導致心臟日益漲大、衰竭。


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楊凱文說明,根部的主動脈瘤因為鄰近主動脈瓣,當主動脈根部擴大的時候,原本緊密貼合的瓣膜葉片因為形狀改變,無法緊密貼合,就會導致逆流。過去的研究報告指出大約50至80%的主動脈根部瘤患者會有某種程度的主動脈瓣逆流。


主動脈瘤產生原因包含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基因遺傳、先天性雙葉主動脈瓣等等,楊凱文提到,無論是主動脈瘤或是重度以下的主動脈瓣逆流病人大多一開始都不會有明顯症狀,臨床上會建議主動脈瘤大小約5.5公分就要進行手術,針對特定的病患 (包括馬凡氏症候群及其他遺傳性主動脈病變,或者本身就因為主動脈瓣膜病變要接受心臟手術的病患) 則在4.5公分便建議接受手術。


解決主動脈瓣逆流問題 1手術維持患者生活品質


主動脈根部瘤合併主動脈瓣逆流在過去多會以置換主動脈瓣的方式來治療,病人可以選擇機械瓣膜或生物瓣膜,前者的好處是幾乎不會損壞,但是病人要吃一輩子的抗凝血藥;而生物瓣膜雖然不用吃抗凝血藥,可是使用壽命有限,大約15至20年就會可能退化損壞,得再次手術。楊凱文表示,主動脈瓣修補手術近年來不管是在國外或國內都日漸盛行,原因是因為若能將病人原有的瓣膜修補好,就能讓病人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不用再次手術或長期服藥。


以鍾女士為例,考量53歲尚屬年輕,且她之所以會逆流單純是因為主動脈根部瘤影響瓣膜形狀所致,瓣膜本身的功能是正常的。因此醫師在病人心臟停跳後,先將擴大的主動脈根部及升主動脈切除,使用人工血管重建主動脈根部,再將病人原本的主動脈瓣植入人工血管中,接著調整瓣膜形狀確保瓣膜的閉合功能,並在心臟重新起跳後直接術中透過經食道心臟超音波確定病人的瓣膜功能。術後約一週,患者順利出院,目前恢復良好於門診定期追蹤。


▲鍾女士因為大達將近5.5公分的主動脈瘤,導致主動脈瓣逆流。(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最後,楊凱文提醒,抽菸、喝酒及三高是所有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危險因子,若想避免心血管疾病,就要嚴格控制並定期回診。許多心血管疾病初期沒有症狀,等到有症狀時多已嚴重,若是民眾在健檢中意外發現自身有主動脈瘤或逆流情形,務必定期追蹤,若醫師建議手術也要儘早處理,才能防患未然。


# 首圖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手麻腳麻快中風了?醫揭中風危險因子 改善血循可預防
▸講座報名/總是失眠、睡不好? 專家指導一夜好眠秘訣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