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重建新領域陳健煜醫師 AI機器手臂精準醫療新紀元

3612
編輯部 整理
關節重建新領域陳健煜醫師 AI機器手臂精準醫療新紀元
▲關節退化會隨著年齡增長及磨損程度日益嚴重,陳健煜醫師表示,現在人工關節發展迅速,手術方式也加入了導航以及機器手臂,可減少並降低因手工手術造成的人為誤差。(圖/常春月刊提供)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二次大戰結束後的嬰兒潮,現在都已進入銀髮世代,人口老化所引發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尤其在醫療進步下,人類壽命愈長,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愈高,而直接影響行動力的膝關節退化議題更是備受重視。


技術熟練 始於興趣及熱忱


研究指出,美國3億人口每年置換人工膝關節約有80萬人次,若以此比例計算,台灣每年應有4萬人次施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但根據健保署的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平均每年僅約2萬多人次接受置換膝關節手術,推估是病患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仍存恐懼,或擔心術後疼痛、造成不可預期的功能障礙。


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過去30多年來,幫超過2萬5千名以上病患置換膝關節,其中包括不少患者是從國內外遠道而來。


「住院醫師時期是在老師引導下,逐漸對骨科產生興趣,雖然在骨科的學習成長是一段很辛苦的過程,但也因為有興趣、有熱誠,才能夠一路走到現在。」陳健煜說,骨科與其他科別不同,有些方面類似建築師,要懂得生物力學;有些方面又要像藝術家,需懂得把人工關節做得完美穩固、好用及耐用。


▲陳建煜醫師表示,學習成為1名成功的骨外科醫師並不容易,不僅要持續追求醫療技術的進步,還須細心照顧每位病患。(圖/常春月刊提供)


此外,骨科受訓過程非常辛苦,極度考驗醫師的體力及耐力,同時也要有與時俱增的知識和技術。「骨科要學習的東西很多,除了涵蓋材料醫學、生物力學外,還有因為科技持續進步所帶來的新科技醫療技術。」這對隨時擁有好奇心、願意吸收新知的他來說,確實得心應手。


陳健煜認為,要成為1名成功的骨外科醫師,除了必須不斷追求醫療技術的進步之外,也要對每位患者都悉心照顧,並達成最完美的手術結果。


隨著科技進步,無論是臨床追蹤、產品設計或材料力學等,都有長足進步與發展,「身為1位資深骨科醫師,我認為醫學知識及技術的傳承相當重要,很多臨床經驗來自於歲月的累積,經由經驗傳承可以提供年輕醫師很多寶貴經驗。」他常告訴年輕醫師,凡事都要時刻保持好奇心,要經常問為什麼「Tell me why?」,唯有充滿好奇心,才能夠真正深入瞭解與精進。


任何手術 要努力把組織傷害降到最低


現代醫療講求微創,無論任何手術都強調手術傷口小,但傷口小就一定好嗎?陳健煜認為,微創手術MIS(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原意是傷口小和組織傷害少,但不一定只是手術傷口小MIS(Minimally Incisional Surgery),「沒有醫師會故意把傷口開大,最合理的說法應該是要力求『把組織傷害降到最低,同時傷口必須合理達到適度的大小』(As short as possible,but as long as necessary)。」


他直言,坊間強調的微創手術已經成為一個手術行銷名詞,實際上更重要的,應該是要能夠真正落實在「對患者的傷害要降到最低」。以膝關節或髖關節置換手術為例,每名病患的體態大小不一、組織彈性也都不盡相同,醫師會依造病患的情況選擇最恰當的手術,「無論傷口大或小,開刀結果令人滿意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強調傷口小,但手術效果卻不佳,對患者而言並非好事。」


AI科技輔助 可精準執行關節置換


關節退化會隨著年齡增長及磨損程度日益嚴重,退化程度可分4級:第1、第2級屬於關節退化早期,通常採取保守的治療;第3、第4級關節面嚴重磨損,如果保守治療無效且疼痛持續,膝關節功能持續衰退,這時醫師會建議患者進行關節置換手術。


陳健煜表示,過去膝關節置換手術的不滿意度約有20%,病患不滿意的原因主要與手術技術有關,現在人工關節發展迅速,手術方式也加入了導航以及機器手臂。「在AI人工智慧成熟的21世紀,過去30年來已經從導航技術又發展到機器手臂輔助精準關節置換,以減少並降低因手工手術造成的人為誤差。」


陳健煜說,由具有經驗的醫師配合機器手臂執行關節置換手術,可在事前先做好精密的手術計畫,包括模擬擺位、尺寸選擇,且於手術中可依據關節3D方位的精準微調及修整,來降低以手工執行所可能產生的誤差。「患者在手術後24小時內就能下床走動,目前郵政醫院以『Mako』高科技機器手臂執行的手術已經有千例以上,術後的滿意度很高。」


▲人工關節發展非常迅速,目前手術方式已加入了導航和機器手臂,此方法除了可降低手工執行所帶來的誤差,還有效提高病患術後的滿意度。(圖/常春月刊提供)


維持健康生活型態 是保護關節的關鍵


陳健煜指出,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是保護關節的關鍵,平時生活要避免不當的關節負荷及受力以避免磨損,正確姿勢及肌力才能保護且減緩傷害,「這比藥物治療來得更加重要。」而且如果出現持續疼痛,沒辦法經由其他方式得到緩解,建議諮詢關節重建專業醫師。


提及養生之道,他認為健康之首在於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好的睡眠能讓我充滿活力,迎接每一天。」現在即使工作忙碌,每天清晨還是維持運動健身的習慣,像是比較輕柔的慢跑或游泳等。至於飲食方式則以能夠自我調控體重為主,「我盡量追求食用食物原貌烹煮,但偶爾也會享受美食,若感覺體重回升、體態改變,則調控自己的體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陳健煜回顧行醫40年來雖然辛苦,必須面對各種壓力及突發狀態,但因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一直能夠持續保有熱誠且樂在其中。(圖文提供/常春月刊)



文字編輯:連珮妤
核稿編輯:陳如頤


延伸閱讀:
醫示警「5類人」最易引退化性關節炎上身!
久站、女性都超不利 少動恐比多動更傷關節!台灣人「退化性關節炎元凶」曝光 愈省壞愈快


更多NOW健康報導
▸婚後、備孕基因檢測防遺傳疾病 凍卵同步檢測超前部署
▸夏天吃芒果消暑解熱 中醫師告誡這種皮膚病患者要忌口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