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葉立斌/台中報導】61歲的張先生在民國110年10月感覺自己眼睛有異物感,一段時間後症狀加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醫學中心李宥伶醫師發現他的眼角膜受黴菌感染嚴重潰瘍,經治療癒合後留下角膜疤痕,出現複雜型青光眼。他的右眼視力不到0.01,幾乎失明,產生隅角沾黏以及虹膜新生血管等多重後遺症,房水引流阻塞,引起眼球脹痛、頭痛等不適症狀,經藥物、雷射治療後眼壓達40到50mmHg,超過標準眼壓為21mmHg且降不下來。
國內34萬多人罹青光眼 醫師提醒青光眼不可逆
李宥伶醫師建議張先生施行「青光眼導管植入術」,並輔以「眼內OCT術中斷層定位」,精準定位後植入極微細的引流導管,以導管使房水自引流管排出,加速排走房水,再集中流到水庫體,控制眼壓。張先生術後等待未來角膜移植,即可恢復視力。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目前已有超過34萬人罹患青光眼,且有年輕化趨勢。易罹患青光眼的高危險族群,包括有青光眼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壓、60歲以上的年長者、高度近視、遠視、自體免疫疾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常低頭看3C而姿勢不動的低頭族。李宥伶醫師說明,眼球分泌的「房水」原是用來維持眼睛的正常生理功能,若是累積太多、無法即時排出,就會造成眼壓上升,傷及眼底的視覺神經,因此「控制眼壓、房水引流」是減緩青光眼患者視神經受損的首要方法。
李宥伶醫師表示,青光眼是一種不可逆的視神經病變,複雜型青光眼的致盲率甚高,會導致視野缺損,嚴重時影響中心視力,導致失明。李宥伶醫師說,眼壓控制3大法為:使用眼藥水、雷射以及手術治療。當眼壓控制不夠穩定或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時,便需要評估青光眼手術來達成更低或更穩定的眼壓控制。
OCT降低角膜內皮傷害提高成功率 早期治療防青光眼惡化
李宥伶醫師解釋,傳統型治療青光眼的「小樑切除手術」會因青光眼種類,以及個人體質疤痕癒合的不同而影響成功率,雖然已使用抑制纖維化的藥物控制疤痕癒合,然而,術後幾年間仍可能會有引流通道逐漸不暢通,再度眼壓上升,尤其較嚴重的頑固性青光眼。
李宥伶醫師指出,自民國111年4月健保開始給付第一次傳統手術失敗的青光眼病人進行「青光眼導管植入術」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團隊運用「眼內OCT術中斷層定位」(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進行眼部手術的導航,透過立體解析能精準確定導管位置,同時降低出血風險、減少角膜內皮傷害,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李宥伶醫師強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防止青光眼惡化的重要原則,雖然目前的治療僅能延緩青光眼的進展,但若能早期經由專業醫師檢查及評估,選擇適當藥物或手術方式,在全面的醫療照顧下,青光眼患者仍能維持生活品質。
更多NOW健康報導
▸星雲大師受糖尿病所苦晚年定期洗腎 預防應從飲食著手
▸講座報名/擔心更年期找上門? 醫師談男女更年期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