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影響深遠 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2760
游庭語 報導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影響深遠 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在嬰幼兒階段,有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幼兒幾乎不會有疼痛或任何不適,隨著年紀逐漸長大,可能出現長短腿,或是學走路的階段發現不正常的步態。(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游庭語/台北報導】台灣每1,000位新生兒有1至2位出現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情形,若未治療,日後可能造成跛行、長短腿、提早髖關節退化等問題。然而,若是可以早期診斷,經過適當治療後並不會留下併發症。


初期無不適感難以察覺 使用包巾揹巾要多注意


剛出生的新生兒髖關節延展性好,髖臼也較不成熟,大部份的情況下,出生後髖關節可以正常的發育。但在基因和環境等多重因素下,可能會產生不正常的發育,目前已知的危險因子包含有女嬰、胎位不正(特別是臀位)、家族中有相關病史及包巾包裹過緊等等。包巾不宜包裹過緊限制寶寶雙腿髖關節外展及屈曲,使用揹巾時也要注意雙腿呈現「M型腿」。


▲使用包巾時,建議下方留有較寬鬆的空間,使寶寶雙腿可以自由踢動不受限。(圖片來源/ingimage)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吳佳玲指出,在嬰幼兒階段,有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幼兒幾乎不會有疼痛或任何不適,隨著年紀逐漸長大,可能出現長短腿,或是學走路的階段發現不正常的步態。


適當治療可完全恢復 盡早診斷是關鍵


醫師透過身體檢查可以評估髖關節的穩定度、活動度、皮膚皺褶對稱度等,但無法在早期100%診斷,尤其是輕微發育不良者會增加檢查困難度,常需要輔助搭配超音波或是X光,4至6個月內的嬰幼兒,髖關節超音波是主要的診斷工具,4至6個月大以後,由於髖關節骨頭已漸漸骨化,需用X光診斷。


▲使用揹巾時,臀部和雙腿膝蓋呈現「M型腿」。(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若發現的越早,可以用非侵入方式如吊帶或是擺位治療,目的是要透過維持適當姿勢,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給出生後還具可塑性的髖關節。出生後6個月內,通常可以採穿吊帶的方式治療,治療效果好,若是出生6個月後才開始治療,常會需要使用麻醉復位的治療。影響治療長期預後因素為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嚴重程度、診斷及治療的時間,越早開始介入治療,治療效果越好,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


吳佳玲說,目前關於是否全面進行髖關節超音波篩檢和適合的篩檢時機,還沒有一致的共識,目前台灣也沒有健保給付,超音波篩檢具有沒有輻射線暴露,且比徒手身體檢查敏感度更高的特性,建議高風險的族群,可以考慮自費新生兒髖關節超音波篩檢,早期診斷並即早介入治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這類人染疫要特別注意! 醫籲:治C肝同時還可防肝癌
▸【有YT】英王查爾斯三世「香腸手指」引關注 醫揭3種可能原因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