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睡飽能夠維持生理與心理的健康,而沒睡飽對身心影響甚鉅,這兩點大家都知道。然而有研究發現,睡不飽的人會變得「自私」!怎麼會這樣呢?
睡眠不足決策更保守 但並非唯一原因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在8月23日,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發表了最新研究。研究團隊做了3個實驗,首先是剝奪受試者睡眠1晚,接著以問卷評估受試者的利他意願,並用fMRI影像評估這些人的大腦活動,發現睡眠剝奪後抑制了大腦中與社會認知相關的網絡。
第2個實驗,則是先評估受試者睡眠品質,分析受試者作答利他主義問卷的結果,這兩個實驗都觀察到受試者表示自己幫助他人的意願較低。至於第3個實驗,則是分析了1個網路捐款平台中6,211,956筆的捐款資料,探討捐款行為與夏令時間少一小時睡眠的關聯,發現失去1小時的睡眠後,捐款金額降低10%。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醒,此研究觀察的是睡眠與回報自己助人意願之間的關聯性,尚未證明因果關係,真正影響一個人願意幫助別人與否的因素很多且複雜,睡眠只是其中一個環節。作者也在研究中說明,睡眠不足而影響助人意願這個現象,並不能用「情緒狀態的變化」、「付出努力的意願」或「個人同理心」來單純的解釋。
學者:適當時機運用相當有用 選對時機募款更有利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引用兩位專家之說法: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監事蔡宇哲表示,這項實驗設計是用想像的方式來回答,缺乏實際行為指標,且變動因素還有行程的大幅變動等,難以理解缺乏睡眠,對實際助人行為的影響力有多大。
國立成功大學心理系副教授林君昱表示,對一般人來說,這類研究在適當時機運用,將是可考慮的參考面向,例如在校園內辦義賣或募款,要避開期中或期末考週(學生熬夜念書)。另外,在近幾年陸續有幾篇研究舉出睡眠可能和「利社會」(prosocial)行為有關,但本論文算是以較嚴謹且多角度的檢驗,來提出證據支持此論點。然而也要提醒一般民眾,這是個有趣且可能未來有更重大意義的研究方向,但目前還不適合做過度相信,以及延伸推論。
更多NOW健康報導
▸月餅微波要注意!內含這餡料恐爆炸 可用烤箱電鍋加熱
▸維生素D有益健康? 國衛院:吃太多恐失智尤其這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