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下唇突長痣!不痛不就醫 變潰傷才發現是患皮膚癌

2884
陳郁茹 報導
長者下唇突長痣!不痛不就醫 變潰傷才發現是患皮膚癌
▲台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李京軒說明,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任何只要有皮膚的部位都可能生成皮膚癌。(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NOW健康 陳郁茹/新北報導】85歲的鍾奶奶不知何時下唇角出現1顆褐黑色突起物,因不痛不癢、長得和「痣」差不多便不以為意,但這顆「痣」幾個月後竟演變為潰瘍,擦藥也無法改善,傷口越來越大,患者才驚覺不對勁,前往台北慈濟醫院求診,經病理切片檢查,確診為「皮膚基底細胞癌」,由整形外科醫師李京軒執行廣泛性楔形切除術清除病灶,鍾奶奶術後恢復良好,現只要定期回診追蹤。


皮膚癌危險因素有這些!紫外線是最大元凶


李京軒說明,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任何只要有皮膚的部位都可能生成皮膚癌,其危險因素包括紫外線暴曬、家族史、接觸化學藥劑、皮膚反覆發炎等,年紀越大發生機率越高,尤其紫外線是造成皮膚癌的最大元凶,呼籲民眾外出應做足防曬。


關於皮膚癌,李京軒指出,皮膚癌可依癌細胞來源不同分為多種形態,如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及黑色素細胞癌3種;其中,由黑色素細胞癌病變引起的黑色素細胞瘤是當中最棘手的,惡性度、轉移率都高,所幸發生率僅為10萬分之1;而由皮膚角質細胞癌變產生的基底細胞癌最為常見,佔所有皮膚癌的50%以上,惡性程度低,生長緩慢且不易轉移,及時接受手術便可有效治癒,算是比較不壞的壞人。


▲關於病患術前皮膚癌傷口的情況。(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針對皮膚癌的治療,李京軒表示,臨床上,皮膚癌的診斷需仰賴切片檢查,醫師會依腫瘤大小、侵犯部位等評估治療方式,一般以手術切除為治療首選,為求除惡務盡,手術會由病灶向外延伸預留0.5公分以上的安全範圍進行廣泛性切除;由於鍾奶奶的腫瘤接近唇瓣,因此透過廣泛性楔形切除術,做1個V形切口清除病灶,一方面有利縫合,另一方面也能維持嘴唇生理功能及外觀。


皮膚癌前兆不痛不癢 但與痣仍有區別


由於皮膚癌初期往往因不痛不癢、毫無症狀,被民眾誤以為是黑斑、痣,或是不小心弄到的小傷口而延誤治療,對此,李京軒說道,皮膚癌雖與斑痣相似,但仍有區別;舉凡不對稱、邊界不清楚、顏色不均勻、大小超過0.5公分、短期出現不尋常變化、不明出血或是潰瘍久不癒合等,都可能是皮膚癌的徵兆。


李京軒提醒民眾,雖然相較其他癌症,皮膚癌的治癒率高;然而,放任其惡化,還是可能侵犯肌肉、神經,甚至轉移至淋巴或其他器官,影響預後,患者應該盡早尋求皮膚科或整形外科醫師診治,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平平都是All on 4植牙為何價格差很大? 牙醫師揭真相
▸新冠確診者恐留眩暈後遺症? 醫師解析眩暈成因與治療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