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10年前因皮膚冒出紅疹與腫塊,陳先生就醫確診為淋巴瘤樣丘疹,前後歷經6年化學治療,病情仍惡化為CD30陽性T細胞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飽受化療與放療之苦,而標靶藥物費用昂貴,無法承擔,原本想放棄,所幸當時健保給付新型抗體藥物複合體標靶藥物,讓他有活下去的機會。
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新發生個案達2967人,占據男女10大癌症發生人數的第10名與第11名,10年來大增5成。也因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亞型眾多,部分亞型的現有治療效果有限,還需要有更好的治療方式來幫助患者延長生命。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李啟誠醫師指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可細分為B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及NK細胞淋巴瘤等3大類,後兩者占比較低,約占1成至1成5,人數較少,缺乏有效治療藥物。
以CD30陽性T細胞淋巴瘤為例,7成病患使用化療,但容易出現噁心、嘔吐、掉髮或疲倦等副作用極強。至於骨髓幹細胞移植,除了費用昂貴,過程艱辛且有失敗風險。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黃泰中指出,抗體藥物複合體標靶藥物問市後,大幅提升陽性T細胞淋巴瘤的治療效果,該藥物結合單株抗體、細胞毒性藥物,提高抗癌效果,透過辨認癌細胞上的CD30表面抗原,進而殺死癌細胞,提升患者治療時的生活品質。
50歲陳先生就是典型個案,因健保給付抗體藥物複合體標靶藥物作為2線治療,在接受治療後,癌細胞消失,目前病情穩定,持續回診追蹤,迄今已經3年。
最新臨床數據顯示,抗體藥物複合體標靶藥物用於第1線治療CD30陽性T細胞淋巴瘤,可以降低5成疾病惡化的風險,逾7成病友延長存活超過5年的時間,日前健保擴大給付於第1線,減輕癌友家庭的經濟負擔。
面對淋巴癌該如何提高警覺?事實上,越早發現越有治癒的可能性,民眾可注意身體的6大警訊「燒、腫、癢、汗、咳、瘦」,包括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或是莫名的發燒、咳嗽、盜汗、全身發癢,抑或是體重莫名其妙減少超過10%、並感覺疲倦等,若出現疑似的症狀,都應提高警覺儘速就醫諮詢,及早發現淋巴癌,並進一步積極治療。
延伸閱讀
-
《斯卡羅》演員查馬克42歲癌逝 淋巴癌7症狀不可不知
癌症新知 / 其他癌症2543相較於乳癌、肺癌、大腸癌等,國人對於淋巴癌相對陌生,依照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資料,107年男性10大癌症發生率排行榜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位居第10名。 -
新手媽媽產前産後持續貧血 健檢震驚可能與癌有關!
癌症新知 / 胃癌2015在醫師的建議下安排無痛舒眠胃鏡檢查,檢查過程中赫然發現胃部有1處明顯的潰瘍性腫瘤,經切片病理檢驗後確診罹患低惡性度的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MALToma),且有幽門桿菌感染。 -
面對淋巴癌多1分了解、少1分恐懼 抗癌有LINE神隊友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2556每年9月15日為「世界淋巴癌日」,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淋巴瘤聯盟共同發起的淋巴癌宣導活動,全球超過50個國家參與,台灣今年則是推動《淋巴癌攻略》數位工具。 -
淋巴癌初期症狀易與感冒混淆 若出現這6大症狀應提防
癌症新知 / 其他癌症2582淋巴癌是人類腫瘤中組織分類最複雜的1種,分為非何杰金氏及何杰金氏2大類,而大多數的淋巴癌病人都屬於非何杰金氏。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好發族群分布於40到50歲之後的中老年人,何杰金氏淋巴癌病人則有2群分別以30歲左右的年輕人或是60至70歲的老年人居多。研究顯示,先天基因異變導致免疫系統不全,以及後天因過度勞累,作息不正常,或是多菸、多酒、多刺激性飲食,以及病毒感染、遺傳因子、環境污染,都可能是引發淋巴癌的原因。 -
淋巴癌初期症狀不明顯 別把這些徵兆誤以為老化現象
癌症新知 / 其他癌症2388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代表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達14%,高齡族群的疾病治療漸漸備受重視。血液腫瘤科主任王佐輔表示,吳阿嬤罹患的高惡性度被套性細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好發在50至70歲長者,其中男性又比女性多3倍,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7成病患在確診時已經較為後期,並出現淋巴結腫,常見侵犯部位為血液、骨髓、胃腸道、脾臟等等,是1種長期、復發率高的淋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