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1名40歲張小姐因從小到大都是肉肉的身材,年過30後腹部肥肉增長更明顯,多次搭乘交通工具被誤認為是孕婦讓位,除此之外,平時胃常感覺到悶悶的、脹氣、消化不良,在檢查後才發現24公分的腫瘤,確診為卵巢癌。
從小胖到大到30歲肥胖更嚴重 胃悶檢查確診卵巢癌
張小姐從小到大都是屬於微胖的體態,她認為自己的體質就是這樣肉肉的,從來沒想過要減重。她表示年過30歲後,腹部肥肉更是明顯增加,沒有運動習慣的她,近幾年腹部肥肉愈發明顯增長,若去搭乘交通工具還時常被誤會是懷孕而被禮讓座位。
近幾個月張小姐自覺胃部悶悶的,消化狀況不太好,時常感覺到胃脹氣。嘗試過在家自行服用幫助消化的酵素錠想來解決腸胃不適感、也去過診所就醫並按照醫師指示服藥都未能獲得改善。近期透過親友介紹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腹部高階影像檢查,透過腹部磁振造影檢查赫然發現從骨盆腔卵巢處發展出1顆巨大腫瘤,最長徑大小約為24公分,並已造成嚴重的腹內器官推擠及少量腹水,後續進一步確診為卵巢癌。
早期卵巢癌無症狀發現多已晚期 女性有這些條件機率更高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指出,卵巢癌是常見的婦科癌症之一,要注意的是早期的卵巢癌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一旦症狀發生大多已發展至晚期,而且可能有轉移的狀況。可能出現的症狀有:腹脹、噁心、嘔吐、脹氣、腹痛、感覺消化不良,也因多數症狀容易誤導認為是腸胃疾病,而找不出正確病因耽誤治療時機。
沈彥君主任進一步說明,張小姐本身還有肥胖問題,「肥胖」是罹患卵巢癌的危險因子之一。除此之外,若初經太早(12歲前)或停經較晚(55歲後停經)、不孕、不曾生育、有乳癌家族病史、卵巢有巧克力囊腫等,都會比一般人有較高風險罹患卵巢癌。
早期發現及早治療降低死亡率 建議定期做檢查
由於卵巢癌在早期大多無明顯症狀,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降低死亡率最重要的方式,目前針對卵巢癌的相關健檢可利用血液CA-125檢查、經陰道或經腹部的骨盆腔超音波檢查、骨盆腔零輻射磁振造影(MRI)等。值得注意的是,腫瘤指標CA-125的敏感度雖高、但特異性不高,所以不能單靠CA-125上升就判斷是否罹患卵巢癌,例如:子宮肌腺症、懷孕、子宮內膜異位、胰臟癌、肝癌、肺癌等,都會影響CA-125。
沈彥君主任醫師提醒,女性朋友還是建議搭配影像檢查來完整評估卵巢的狀況,尤其在高危險族群,務必做到定期健康檢查才能為自己爭取較大的機率遠離女性的沉默殺手-卵巢癌。
延伸閱讀
-
別讓卵巢癌成為女性殺手 基金會攜手藥廠推LINE攻略
癌症新知 / 卵巢.子宮18492018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台灣1年有超過1,500位女性罹患卵巢癌,發生率為女性癌症第7位,死亡率為女性癌症第8位。台大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鄭文芳指出,卵巢癌早期幾無症狀不易發現,因人體腹腔空間大,卵巢約3公分的大小,所以當出現腹脹、食慾不振、消化不好等症狀時才會發現,且卵巢癌容易復發、轉移,死亡率位居婦科癌症前3名。 -
卵巢癌確診多晚期治療棘手 阻止腫瘤血管新生延長存活
癌症新知 / 卵巢.子宮3871美國癌症治療指引2021年最新版已強烈建議,晚期卵巢癌病患手術治療後,應積極藥物治療,先使用化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後續可再採取「停用化療,不停標靶」策略,繼續使用標靶藥物,以鞏固治療效果,幫助延命。 -
居家防疫運動量大縮水 骨骼與肌肉流失恐造成嚴重後果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956近期國內Covid-19疫情減緩,居家防疫政策見效,日前也從3級警戒降低至2級警戒,大多數人也開始慢慢恢復正常生活。但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提醒民眾,居家防疫可減少肺炎感染機率,但有1項健康重點可別輕忽! -
乳癌、卵巢癌年輕化 預先「凍卵」留好孕
癌症新知 / 抗癌鬥士2425送子鳥11生殖中心李日升醫師指出,由於化療使用的部分藥物會導致荷爾蒙失調,造成短暫或永久性的停經,或是無法排卵,而某些癌症如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淋巴癌等,會造成卵巢功能受損而影響生育能力。 -
莫名感覺腹脹、食慾變差 不是消化問題竟是卵巢癌末期
癌症新知 / 卵巢.子宮2326卵巢癌好發於中老年人,高峰大約在50至60歲,是婦科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卵巢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往往要到腫瘤變大影響周遭器官、或形成腹水時,才會出現症狀,可能的症狀包括腹脹、背痛、頻尿、骨盆不適、月經異常、性交疼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排便習慣改變等,黃家彥醫師說,等到出現症狀時大部分都已經是卵巢癌晚期,是相當棘手的癌症。